收割的韭苔
本網訊 (見習記者 余婷)韭菜在洛南縣種植歷史悠久,石坡鎮郝坪村近年來在郝玉明的帶動下,成立了“洛南縣玉明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韭菜種植規模,注冊商標“綠色梁塬”并申請專利,生產加工韭花醬、韭苔罐頭等韭菜制品,并輻射到周邊各村及鄉鎮,面積從一畝地發展到1千多畝,年產量2.33萬噸,銷售收入0.93億元,實現種植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
郝坪村種植韭菜
郝坪村位于縣城以北90余里的偏遠山區,四周群山環繞,交通不便,村里一直沒有支柱性的產業。郝玉明當村主任時積極為群眾致富尋找出路,他仔細研究了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種植習慣、經驗以及村里沙培質的土壤特征,認為很適合種植韭花。“夏天過后,在市場上就買不到韭花醬了,于是我就想在村里發展種韭菜,加工韭花醬。”郝玉明說。在當地,韭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只不過都是種巴掌大一片地,供應自家餐桌罷了。
說干就干,郝玉明前往河南西峽考察韭菜種植情況,并引進韭航二號韭菜品種自己試驗。2006年,他將做的200瓶韭花醬帶到西安農產品展銷會上,產品很受青睞,于是他信心大增,回來后在村里挨家上門給村民做工作,并每畝補200元激勵村民種植。
2007年,郝坪村開始種植韭航二號韭菜,大家嘗到甜頭后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村黨支部決定把種植韭菜開發成村里的主打產業。如今全村370余戶1400多人,80%以上的村民均以種韭菜為主,郝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韭菜村,被評為陜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種植韭航二號韭菜,已經成為該村發展一村一品、避災農業、精品農業、高效農業的有效途徑。韭菜種植業也發展到石坡的其他村子及永豐、靈口、廟臺等鄉鎮,添鼓了當地村民的錢袋子。
產品多樣助增收
“韭菜渾身都是寶,韭菜、韭花可做佐料,韭菜籽可入藥。”村民邱英霞指著擺在農產品展銷服務中心的韭花醬,樂呵呵地說:“韭花豆腐吃上香得很,韭菜雞蛋更是人人耳熟能詳的美味菜肴,靠種韭菜我們增收不少。”洛南縣玉明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加工廠+農產品展銷服務中心”的現代產業化發展模式,合作社提供種子、化肥和農藥。韭菜成熟后,韭菜農戶供給菜販、超市等,韭花、韭苔和韭菜籽合作社按市場價格收購進行加工,直接提供就業機會30個。
據郝玉明介紹,韭菜6月前后可以割,韭花采摘期加工期在8到9月份一個月時間,采摘的韭花經過清洗后進行脫水,待水干后加上精鹽、花椒、青椒、大蒜等材料后進行粉碎、攪拌,再發酵半個月時間,韭花醬做好了。每年的收獲季節,他會在村委會院子設點收購,來自四面八方的村民把采摘的韭花送到這里來,一邊收購韭花一邊加工韭花醬。韭花一年可以采摘三茬,畝產四百多公斤,韭花每公斤收購價5元,僅這一項畝產值兩千多元。韭花收獲結束后沒多久,還可割韭苔,采韭菜籽,又是兩筆收入。
韭菜的種植方法簡單,生長周期長,營養價值很高,韭菜花加工的韭花醬,又香又辣,味道鮮美,可做佐料入各種食物,使食物味道更加鮮美。種植韭菜一般在農歷3月份初下種,將農田溝(畦)普踩一遍,踩實,順溝(畦)澆水,水滲后,將已催芽的種子混2-3倍的砂子撒在溝畦內,上復細土,播種后覆蓋薄膜或稻草,幼苗基本出土時撤除床面覆蓋物,期間要進行澆灌,需要移栽的可到中秋節前。平常要進行澆灌和除草、施肥等田間管理。施肥以優質的農家肥為主,很少有病蟲害。來年春季疏松土壤,并將老根挖去,韭菜就能茁壯成長,繼續生葉開花。韭菜栽種一年可以收獲六七年,是一年投入多年收益的多年生蔬菜。
郝坪村馬莊組的馬繼紅是村里韭菜種植的大戶,也是產值較高的種植戶。他一家人勤快,能吃苦。他致富經驗是:韭菜一年割兩次,韭花果食不錯過。在每年的六月底割一次,韭菜花采摘結束后再割一次,這兩次下來能增收1000元左右。在加上韭苔、韭菜籽,可實現畝產值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