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記者 肖 云)5月的干佑河水,澄明碧透,沿岸青山如黛。在這如詩如畫的風景中,成群的鴨子結隊暢游,為景區添色不少。
這群鴨子的主人名叫葉正印,是柞水縣石甕鎮馬蹄灣村村民,12年前開始養鴨,鴨子的數量也由最初的30只發展至現在的1600只。“早上9點半趕下河,下午7點它們自己回來,一天就喂一次食。”葉正印說,干佑河兩岸豐富多樣的植物就是鴨子們最好的天然食材,這樣綠色的養殖特別受到外地游客的歡迎。“鴨子在河里游,來往的人都會看到,不用我打廣告,就有人上門來買。”
葉正印的鴨場是柞水縣養鴨規模最大的,當別人都在養豬、養雞時,他經過多次考察,決定養鴨,這讓葉正印渡過了經濟困窘的時期,也讓他走上了一條讓村民們羨慕的致富之路。眼看日子越過越好,葉正印卻因為生意太好開始犯愁,“幾乎每天都有人上門來買鴨子、鴨蛋,甚至有西安的人專門過來買,基本上是供不應求。”葉正印說,雖然他養的鴨子不少,但產蛋率不高,很多來買鴨蛋的人都是空手而歸。面對顧客的失望,葉正印想方設法提高產量,“想提高產蛋率,有兩個辦法,一是創新技術,二是擴大規模。”經過網上學習和反復實驗,2010年,葉正印自制了一臺孵化機,通過科學控制溫度、濕度、時間,大大提高了孵化成活率,但是鴨蛋的產量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石甕鎮自然環境好,有水有草,養殖水禽的條件非常好。”葉正印說,下一步要在創新小型孵化機和綠色養殖的方面下功夫,通過自己的帶動,讓鄉親們都參與養鴨,在全村形成養鴨產業,同時帶動發展旅游業。面對眼前規模小、產蛋少的窘境,葉正印對記者說“希望政府在技術和資金上給我們農村養殖戶更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