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王尚鋒 楊 鑫)一場秋雨一場寒,對大部分果農來說,今年先遭干旱,再逢連陰雨,讓他們望天興嘆無比心寒。
然而,在丹鳳縣棣花鎮萬灣村,果品種植業大戶張現鎖卻在忙著建設氣調果庫。雖然天氣干旱加上連陰雨,讓他種的西瓜和蘋果都爛在了地里,但張現鎖卻并不發愁,而是坦然面對,這讓記者大惑不解。9月16日下午,在連陰雨稍停的間隙,我們來到萬灣村,想一探究竟。
露天種瓜果損失慘重
沿著萬灣村委會門前的水泥路向西行,我們一眼就看到河邊地里成片的西瓜躺在泥水里,瓜葉早已脫落,瓜蔓也開始萎縮。張現鎖說,今年,他們通過以地養地、間作套種西瓜70畝,這些是50畝的露天西瓜。
走進泥濘的西瓜地,張現鎖摘下一個五六斤重的西瓜告訴我們,這50畝露天西瓜是清明前后栽的,風調雨順的話一個西瓜原本能長到十五六斤,現在遇上干旱和連陰雨,西瓜都沒有長成型,才長到五六斤就都爛在了地里。
沿著蜿蜒的水泥路,我們走進了茂密的蘋果園。樹上零零落落掛著不大的蘋果,地上隨處可見裝在蛇皮袋子里的蘋果扔在樹下爛掉,散落在地上的蘋果也早已腐爛,發出陣陣酸臭味。張現鎖的70多畝蘋果,先是沒長好就遇上了干旱,又在生長期慘遭狂風暴雨襲擊,蘋果被打落一地。他們把落在地上的好蘋果銷往外地的果汁廠,開始時一斤一毛五分錢,后來由于前去送貨的人多了,廠家就打來電話說不收了。原來今年全省果業普遍受災,蘋果大量減產。這些蘋果原先預計能賣40萬,最后只賣了5萬元。
露天種的葡萄也是損失慘重,由于萬灣土層薄,葡萄正需要水時,遇上5月至8月份的持續干旱,100畝露天葡萄大多枯死了。
張現鎖說,遇到天氣異常,受災并不感到意外,發展種植業哪有只賺不賠的買賣!
現代設施農業把錢掙
“自然災害防不勝防,由天不由人。高興的是今年在農業部門的支持下,他們指導我們發揮現代設施農業的作用,還及時幫助我們維護,給大伙減少了損失。”張現鎖說,今年五六月份,他們新打了4口大機井,每口井農業部門給補助6000元,還改造了8口新井。由于現代設施農業可以抵御自然災害,運用旱作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大棚里種植的水果今年都賺錢了!
說起大棚里種的20畝西瓜,張現鎖滿面春風。他說,大棚里有節水灌溉設施,天旱就趕快澆水,遇到刮風下雨有大棚薄膜等設施保護,棚里最大的西瓜長到30多斤,來購買的商販絡繹不絕,一畝地的西瓜賣出了1萬元的好價錢,20畝地收入大約有20萬元。但是,同樣的品種,露天西瓜種了50畝,一畝地損失600元,3萬元的成本賠了個精光。
今年,張現鎖連續第三年在大棚里種草莓,8畝地的草莓套種在葡萄地里,春節期間一斤草莓賣到三四十元,一畝地掙了5萬元;他還種了20畝大棚葡萄,一個棚收2000斤葡萄,好的葡萄一斤賣到8元錢,平均每斤5元,一個大棚能賣一萬元。張現鎖高興地說,靠先進的灌溉設施,大棚里的瓜果都賺錢了!
建設果庫搶占市場先機
這幾天,雖然天上下著雨,但張現鎖并沒閑著,作為萬灣村果品專業合作社的會長,他正帶領上百戶合作社社員忙著建設氣調果庫。
總投資100多萬元建設的氣調果庫,由國家補貼機械設備,合作社負責土建等。4000立方米的果庫建成后,可通過科學方法延長李梅、蘋果、櫻桃等果品的儲藏期,使果品錯峰上市,增加收益,避免風險。氣調果庫從8月份開始建設,年底能建成,春節前就可以投入使用。
張現鎖說,霜降一過,合作社就組織人到周至、戶縣收購辣椒存放進果庫,在春節期間出售,這樣一斤可以賺一元左右。水果收獲了放入果庫,可以延長果品周期,彌補市場空白,占領一個月市場先機,增加收益。還可以為一些小商販提供蔬菜存儲,緩解因雨雪天氣外地蔬菜因交通不便難運進來的窘況。
發展產業要有獨特眼光
近年來,萬灣村的李梅等果品和蔬菜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注冊了“萬灣李”商標,走上了品牌化的發展道路。“萬灣李”牌草莓、蘋果、李梅等產品以其高品質贏得了市場贊譽。村里還通過成立協會、公司等有組織地發展規模產業,為村里產業的發展拓寬了市場。
張現鎖從2000年開始租地建蘋果園。兩年后蘋果掛果,當年收入兩萬多元。在廣泛調研市場的基礎上,他又發展大棚蔬菜。2012年,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葡萄、櫻桃、蘋果三大主導產業,并適時套種西瓜和草莓。
張現鎖說,今年西瓜產業一項預計收入60萬,實際收入20萬。本來總的產業預計至少要收入100萬,但是由于干旱等氣候影響,實際收入只有40多萬元。面對損失,張現鎖說,發展農業要眼光長遠,產業規模要做大,要依托市場信息。現在搞產業,一要品種獨特,二要科技領先,三要占有市場,四要多種產業抗風險,五要社會力量幫助,六要打造生態品牌。
這就是張現鎖的生意經。難怪他面對成片的西瓜和成堆的蘋果爛在地里時,不慌不忙,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