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土地由我們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每畝年最高凈收入不到500元,而且大量占用了勞動力。”該村村民老劉說,自從村上搞起了立體式種植模式,他一家三口人均增收3400元。
生態農業打造美麗鄉村
該村搶抓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治理保護的機遇,積極爭取項目,開展村道兩旁、環流沿岸、房前屋后和迎面坡地桃、杏、李、櫻桃、冬棗、桔子等水雜果及花卉種植,打造春夏秋季觀花海、夏秋冬季聞果香的花果之鄉,在為村民開辟穩定增收來源的同時,為建設生態觀光旅游產業奠定基礎。爭取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招商引資,恢復“太極環流”水脈,開發水鄉田園旅游觀光,打造“千畝荷花、劃船觀景、休閑垂釣”水鄉觀光帶,再現明清年代水碼頭游船觀光的繁榮景象,與明清時代的石子街旱碼頭騾馬文化交相輝映,形成水碼頭村“高山核桃淺山茶、坡地黃姜平地菜、環流蓮漁帶旅游、滿山遍野是果花”的立體、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化格局。
水碼頭村村民張書榮是生態農業的先行者,也是最早的受益者。14年前,水碼頭村還是一片荒蕪的蘆葦蕩,張書榮經過考察論證,租了10多畝已荒廢的蘆葦地,投資5萬元種起了當地的白山蓮菜。現在,當初的10多畝發展為680畝。在張書榮的帶動下,該村成立了榮發立體種養農業專業合作社,涌現出了幾十戶九眼蓮種植大戶。目前,九眼蓮不僅成為了水碼頭村的標志性產業,也成為了漫川關鎮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