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全球金融局勢失控,國際經濟惡化程度遠超預期。金融市場出現災難性狂瀉潮,并不僅僅是對美國經濟債務日益惡化、歐債危機再次卷土重來以及全球經濟二次衰退概率加大的恐慌,而是人們對各國決策者在越來越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面前束手無策的絕望。越陷越深的危機,讓推動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沒有退路。
政策陷入困境工具越來越少
近期以來,全球債務危機陰云籠罩,歐債告急、新興市場通脹加劇、美國債務違約風險,給全球金融市場存量資產帶來了明顯的風險敞口。盡管債務上限提高使美國避免了歷史上首次債務違約,但卻難以逃脫有史以來首次失去3A評級的命運,世界經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疊加沖擊。受此影響,全球股市上演“黑色星期四”,大宗商品暴跌,2007年全球金融市場的集體性恐慌再現。
恐慌背后到底折射出怎樣的危機?三年多時間,全球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之后,世界經濟似乎又被打回到了“原點”。
全球經濟形勢驟然惡化的根本原因,來自于全球根深蒂固的經濟失衡,結構性危機并沒有通過反周期政策刺激得以解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政府驅動型復蘇和資產膨脹型復蘇,創造的就是兩個副產品:一個是高債務,一個是高通脹。
2008年金融危機之初,各國政府彈藥比較充足,并普遍實施了大規模的“凱恩斯式擴張”。發達國家政府試圖通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向金融、居民與企業部門提供刺激來減輕財富縮水的沖擊,進而控制去杠桿化的速度。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轉移至政府部門,以政府部門的“杠桿化”抵消民間部門“去杠桿化”。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的政府擔保的金融業救援行動資金估計為20萬億美元左右,相當于世界GDP的30%。為應對經濟衰退,2008-2010年期間全球財政刺激措施總規模達2.6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的4.3%。
貨幣刺激同樣已經用到了極限。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大中央銀行主打貨幣擴張為主基調,各國央行直接投放基礎貨幣,央行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升到目前的28712億美元,增長了3.2倍;英國央行資產規模增加了近一倍;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也擴張了30%以上。如果以M2口徑衡量,2000年,發達國家M2為4.5萬億美元,2008年升至9萬億美元,而今發達國家M2已升至10萬億美元,全球流動性極度泛濫。
但可怕的是無論怎樣量化,發達國家已經陷入了“量化寬松的陷阱”,由于發達國家銀行體系創造信貸的傳導機制被阻斷,銀行惜貸嚴重,銀行放貸能力或意愿甚至不如衰退之前。發達國家金融系統難以恢復造血機制并重振需求,但卻推升了全球通脹水平,讓新興經濟體承受更大的資本流入、貨幣升值和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
事實證明,各國除了大幅提高債務總額與GDP之比、財政赤字與GDP之比、通脹總水平之外,無論是整體經濟規模、制造業產出、勞動生產率,還是就業增長、家庭消費支出以及金融信貸遠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全球經濟處于再次陷入衰退的邊緣。
當前,全球供需增長的良性循環被打破。5月以來,全球制造業活動正以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最慢的速度增長。美國、歐洲和亞洲7月制造業指數同步下滑,中國PMI連續四個月回落,全球經濟復蘇正重新失去動能。
經濟失衡加劇舊模式走到盡頭
政策刺激從來都不是阻止危機的“緩沖帶”。為了應對金融和經濟危機,全球實施了大規模的反周期政策。然而無論是“凱恩斯式”的財政擴張,還是量化寬松刺激都是周期性政策,都沒有真正扭轉當前經濟的危局,反而讓更多的人承受危機轉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