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介紹了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與走向。盧中原說:“我國經濟增長處于短期回調狀態,仍然處于正常的范圍,全年預計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在9%以上。”
針對國際上爭論較多的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的問題,盧中原表示:“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在一個合理區間內上下波動,這個合理區間是由經濟體增長潛力決定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根據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增長速度推算,增長潛力大概在9%至10%。”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未來5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速仍會保持8%以上。
盧中原表示,當前消費價格指數已經開始回落,但是仍然在高位,因此把物價控制在預期目標內的努力不能放松。
盧中原表示,在“控物價、保增長、調結構”三個目標上,控物價的目標現在已經開始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根據年初的分析,我們認為7月份達到頂點,8月份開始回落,實際情況與我們的預測相符。至于“調結構”和“穩增長”是不是一對矛盾,盧中原認為,兩者在特定條件下是矛盾的,比如2009年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是第二位的;在經濟增長比較平穩,甚至是趨緩的時候,“調結構”應該是第一位的。因為這個時候需求不那么過熱,優勝劣汰是好時機,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
盧中原說,未來的通脹壓力明年會小于今年,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未來的5年可能會略高于過去的5年,這主要是因為成本上升和外部輸入性因素的影響。
盧中原建議未來在控制通脹方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更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未來控制成本上升和輸入性通脹方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應更加積極配合,這個積極不是擴張的意思,而是配合的程度更高。此外,鼓勵各種各樣的民營經濟、社會資本參與競爭,通過競爭使成本下降。
對于競爭性作用在控物價方面如何發揮,盧中原說,比如在農產品領域,主要是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目前主要通過"農超對接"來解決分散的小農戶銜接大市場的問題,但是在農超對接的當中要防范超市變成大公司來強壓農產品價格。要讓農產品價格上升給生產者帶來實在的好處,不要在流通環節被盤剝了。從資源類產品來說,競爭更明顯。事實上,國家政策非常明確,一些壟斷行業、公共事業都鼓勵社會資本,包括外資進入,但是現在反映在具體操作上還有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以后需要打破這些障礙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盧中原還表示,總體上看,對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幅度還不夠大,還不夠理想。因此,在"十二五"期間保持一種好的態勢,使人民群眾得實惠、收入分配狀況繼續改善的勢頭能夠鞏固、擴大,不要逆轉。
他進一步指出,從最近幾年的努力情況來看,我們爭取達到這樣一種狀態,比如201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了11%,比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快3個百分點。因此,在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就縮小為3.23∶1,比2006年3.28∶1縮小了。而且勞動者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近幾年上升了4個百分點,扭轉了過去初次分配當中,勞動者收入增長偏慢的狀態。(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