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減速,有周期減速和自然減速的雙重特征。對于前者,可用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和放寬資金來應對。對于后者,則應著眼于中長期的改革,推動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用提高效率而不是依賴投入的方法維持經濟增長。
負面影響怎樣化解
雖然二季度的GDP增速破八,但總體來說我國經濟仍保持平穩運行。經濟放緩必然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需要各方積極化解。
就業問題眾所關心。國內領先的人力資源機構易才集團代理派遣事業部總經理賀煒注意到一個現象,二季度以來有關“用工荒”的報道明顯減少,而“外資撤離”等消息不時見諸報端。“今年上半年制造業的用工情況明顯差了不少。雖然基礎工種的工資仍在上漲,但一些月收入萬元左右的高端崗位,標準已經下調了一兩千。此外,當前企業對技術工人較為渴求,與大學生就業形成了錯位。”
劉元春認為,雖然當前并未爆發工人“返鄉潮”,但就業相對于經濟是滯后的,必須想方設法增加就業崗位。專家建議,可采取支持大學生創業、給中小企業減輕負擔等措施。
企業盈利的下滑是另一個讓人擔心的問題。今年前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4%,41個工業大類中有13個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000余家發布中報預告的上市公司中,約六成出現預虧或預減,基本面的不樂觀向A股持續施壓。
不過,央行的連續降息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讓制造業企業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原料成本都看到了降低的希望。瑞銀特約經濟學家汪濤指出,近期企業盈利的惡化包含消化高成本庫存的因素。隨著去庫存化的結束,企業盈利止跌回暖的日子應該不遠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