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大量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都在著力轉型發展。這既是部分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后的主動選擇,也是經濟發展形勢所迫。有的民營企業轉型較為成功,在業務板塊、治理結構、股權結構、企業文化等方面,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還有大量企業依舊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從杉杉集團的情況看,由于我們主動轉型的時間較早,轉型方向始終堅定,取得了較好成效,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供大家討論。
杉杉集團上世紀80年代靠服裝起家,憑借品牌發展戰略,成為首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服裝企業。到上世紀末,杉杉西裝已確立了國內領先服裝品牌的地位。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隨著其他服裝企業品牌營銷意識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外資品牌的大量進入,國內服裝業高速發展期將隨之結束。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大量外資服裝品牌的加工訂單涌入國內。但杉杉是依靠品牌經營發展壯大的,企業對給人“代工”賺取加工費的模式,始終保持謹慎態度。因此,我們認為服裝業務要繼續走自主品牌道路,同時開拓新的領域,實現集團多元化轉型。
從1999年開始,集團一方面繼續加大服裝板塊投入、購買了多個國際品牌,另一方面開始尋找一些有長遠市場潛力的業務。一次偶然機會,我們接觸到一項關于鋰電池材料的國家“863”項目。集團反復調研后認為,鋰電池未來有望成為新能源主流,項目產業化前景巨大,因此決定斥資進行“產學研”轉化。
經過多年投入,目前杉杉集團在鋰電池的負極材料、正極材料、綜合材料等主要基礎材料研發生產上,已在國內遙遙領先,有的處于世界最高水平。比如,負極材料方面,我們的客戶涵蓋索尼、三星等企業,還和奔馳公司達成了10年合同,為其提供混合動力汽車的鋰電池材料。正極材料方面,杉杉產能已達萬噸級,這在全球范圍內也只有3家企業能做到。難能可貴的是,雖然鋰電池行業尚處高速成長期,但杉杉在這方面已邁過盈虧平衡點,實現了盈利。
回頭看,杉杉當初決定從單一服裝業務向多元業務轉型十分及時,取得的成功也超出當初設想。當然,其過程之艱辛、經歷之坎坷也可想而知。今天,在我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出現深刻調整的背景下,杉杉集團能繼續穩步增長,實現營業收入達240億元,資產總額超230億元,都離不開企業的主動轉型。
這些年的轉型之路中,我深刻感受到,只有不斷創新、堅持轉型,企業生命之樹才能長青。當然,這里的“轉型”是廣義概念,因為企業發展中的任何一點自我修正和調整,都可以理解為“轉型”。具體而言,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方面,企業要學會“遠視”。在產業選擇上,必須結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同時具備全球化視野。比如,杉杉選擇新能源、鋰電池行業,就是看準了這個行業是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同時,新材料行業也是我國相對薄弱的基礎性行業,能夠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反過來,如果企業轉型方向錯誤,轉型就會如逆水行舟。
這種“遠視”還可以理解為對產業培育的耐心、對既定方向的持之以恒。這些年,杉杉為了發展鋰電池行業,可謂全神貫注、心無旁騖。這一點,應該特別引起部分正在轉型民營企業的高度關注。須知,轉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看到什么賺錢就往里投。總想著賺“快錢”,有時會要了企業的命!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轉型也要學會“近視”。所謂“近視”,是指企業投入要很“現實”,要學會算賬,不能過于冒險激進。民企的實力普遍不夠雄厚,因此,在轉型初期,一定要學會“借力打力”,比如借助國家大力推廣的“產學研”政策。杉杉鋰電池項目就起源于國家“863”項目,后期多項研發也都是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技術、人才、資本等投入。想要致力于向高科技轉型的企業,可以多向這方面尋找項目。(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