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不少高檔酒店被迫選擇了"關門大吉"。
比如,京城大名鼎鼎的湘鄂情,就在眼下砍掉了西單旗艦店的營業面積,由原來的12000多平方米縮減為5049平方米,此外還在全國各地直接關閉了不少門店。據稱,湘鄂情集團此舉是為了扭轉虧損的局面,其2013年前三季度報告顯示虧損3.03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40%之多。
不過,"坐不住"的豈止身處京城的高端酒店。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開元旅業集團董事長陳妙林透露,去年內地有56家五星級酒店為生存主動"降星",還有更多準備申報五星的酒店都暫緩了申報。
"政務消費基本在高級酒店消失了。"在上海某五星級酒店工作6年的譚經理向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道出了餐飲業眼下時運不濟的原因。他說,同行們正在探索新的運營路徑,比如推出"親民"年夜飯、參加團購等等。
回顧過去的幾年,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似乎都顯得有些吃力--后金融危機時代,外貿形勢遲遲不見好轉;早年"4萬億"投資帶來的后遺癥,至今為人逅??;制造業鮮有創新亮點,啟動國內消費市場始終難有比較大的突破。
那么,中國經濟到底將何去何從?在各種現實追問和路徑找尋中,啟動"國內消費"始終被寄予厚望。尤其是2月中旬的一則消息,余額寶規模突破4000億元,這民間蘊藏的定期、不定期現金流更篤定了"消費"在中國可期的空間。
其實,如何撬動國內消費,近幾年一直困擾著政界、商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壇吹來的從簡風,竟意外吹開了人們的視野--大眾消費時代似乎已經來臨。
出口如何發力中國經濟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一系列支撐"改革開放"的舉措,打通了中國和世界間的經濟往來。此后30多年里,"出口"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扮演了主導地位。由此,中國獲得了"制造業大國"的稱呼。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到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其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便是:面向未來的中國經濟,出口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將如何發力中國經濟?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的困局,一個接著一個,且環環相繞。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整個年度里,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都在強調外貿的嚴峻形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舉足輕重的外貿伙伴--歐美經濟體盡管呈現出復蘇趨勢,但歐美紛紛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更令人堪憂。
比如,美國在金融危機期間,失業率一度超過了10%,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是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總就業人數為12982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僅為1152萬人。正是基于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深刻教訓,美國國內主張"制造業回流"的呼聲不斷高漲,在這一民意之下,改變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的局面,復興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向高增加值轉換、提高其競爭力重新成為美國的政策議題。
這些年,歐美的路線幾近相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印度制造業的崛起,歐美國都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勞動力迅速轉向第三產業,制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短短幾十年,以往歐美國的優勢產業--汽車、鋼鐵、消費類電子等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0年間,美國總就業人數增加了3609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卻減少了877萬人。這種相似的路徑,意味著"再工業化戰略"不是某國一時興起之舉措,而極有可能引來效仿效應,然而,僅美國一國已足以讓中國外貿頭疼。
讓國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事件。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9起,涉案金額36.19億美元。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放在今天的國際外貿關系中,再恰當不過--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正成為中國的"勁敵"。2013年前三季度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和金額均超過發達國家。應對發展中國家日趨增多的貿易摩擦成為中國出口面臨的新挑戰。
不久前,沈丹陽的一段分析可謂意味深長:"并非出口增長了,出口企業日子就好過了。現在許多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總體上日子還很艱難,因為利潤很低。為什么利潤低?一是國內成本費用仍然居高不下,二是人民幣不斷升值,三是出口賣價很難一下子提高上去。"
就在出口增長乏力的情勢之下,一些大企業選擇了走出去"投資",一部分中小外貿企業則開始了"出口轉內銷"的策略,這不失是一些出路。然而,中國外貿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中國制造業的問題,如何贏在未來,恐怕僅以此為對策是遠遠不夠的。
試問,新興經濟體何以與中國企業搶生意?靠得是低廉的成本,可這在中國已經是過去式;試問,歐美經濟體何以"再工業化"搶占市場?靠的是創新和技術;而如今的中國出口企業要贏在世界,恐怕也唯有創新和技術。
因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絕不是高高舉起的"旗幟",而更是前行中的"手杖"。
如何解決投資依賴癥
相比前些年中國經濟高達60%的外貿依存度,2013年這一數字降到了46%。這期間,"投資"取代"出口"成為了政策發力點。正是得益于這些投資政策,在全球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萎靡不振的情勢下,中國經濟成為一枝獨秀。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經濟甚至患上了"投資依賴癥"。
然而,后遺癥很快便隨之而來。
首當其沖的便是高居不下的通貨膨脹。"4萬億"的巨額投資并不是通過打破壟斷壁壘以引進民間資本,而直接來源于中央政府,財政連年赤字,多印多發貨幣成為必然。自2009年底開始,中國社會迎來了CPI一波又一波的瘋漲。
"4萬億"的去向,則帶來了產能過剩。本該轉型升級的一批產業獲得了喘息之機--2009年全國24個行業中,有19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直到2012年,后遺癥的危害仍然難以退卻,當年全國鋼鐵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達到2萬噸,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8.7億噸,遠超實際需求。
"4萬億"的投資計劃,95%的資金流入了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形成了比較大的沖擊。民間資本不僅沒有在國家投資政策之下分得利好,反而因為資金大量投入央企國企之后引發的迅速擴張,而被擠出了市場。
對于施政者來說,"4萬億"也讓日后的政策騎虎難下。比如,房產調控政策,社會流動性泛濫,直接導致各種房產調控政策"石投大海",淪為"空調"。而中國經濟則越來越依賴房地產經濟,本該啟動的"國內消費"牢牢被房地產捆綁。
如今,投資性政策變得謹之慎之,前車之鑒足以痛心。
投資的本來初衷是拉動就業。在中國,一個GDP增長點大致能創造2000萬個就業崗位,"保8"就是保證每年能新增一千六百萬個就業崗位,唯有這樣才能基本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才能保持社會的基本穩定。毫無爭議的是,民營企業才是解決就業的生力軍,尤其是中小企業。
其實,在投資的向度上,政府的政策更為可貴,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政策實施上,如何撬動民間資本遠比如何投資效果更好。
未來中國經濟支撐點在哪
未來中國經濟的支撐點是什么?是消費,是大眾消費。
經濟層面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單向度的經濟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歸結于政治問題;而政治層面的問題也從來不只是局限于政治,則與經濟問題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或許不難理解,大眾消費時代的來臨竟然始于政治"打虎"。
中央紀委、監察部近日通報,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4521起,處理黨員干部30420人。政壇從簡動了真格,高端餐飲、煙草、高檔白酒、花卉等行業馬上出現了下滑。
星級酒店眼下的"摘星潮"是一個縮影。八項規定實施如今已有一年多,對于高檔酒店而言,已經失去了一大半的機關單位客戶,由此,紛紛開始轉型。
春節期間,北京不少五星酒店推出了"親民"年夜飯,價格下降50%左右。北京某星級酒店大堂經理李小姐說,酒店降低價格,是為了應對環境的變化,盡管原有的客戶流失,但酒店還需要繼續生存下去,而轉而回歸大眾,成為了一種選擇。
位于天津的開元旅業集團旗下一家四星級定位的商務酒店正改為養老服務公寓。該企業負責人表示,轉型將是不少星級酒店未來的去路,因為目前來自政府機構的生意只剩下了部分外事活動以及重要接待,這原來可是他們的主營業務。
"讓百姓也能進五星酒店的大門。"這在眼下成為不少高級酒店管理層提出的新理念。從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報告看,高端餐飲采取了下調人均消費、提高總體收益為目的的轉型措施,積極改變經營策略轉向家宴、聚會、婚宴等大眾化市場;拓展服務領域和服務范圍,推出外賣外送業務。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認為,流失掉公務機關的消費群體,是高端餐飲業去除了泡沫,"餐飲業開始關注大眾化的消費,這種改變帶來了餐飲業一種新變化,更符合百姓需求,面向大眾。"
正如某經濟學家所言,一旦進入大眾消費時代,商業模式會發生急劇變化,消費者是多元的、個性的,這必將帶來生產方式的新樣式。而小微企業將獲得更大空間,因為小微企業既代表生產方式的變化,又代表創新方式的變化,更代表社會未來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