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深化新醫改的最大障礙,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改革動力不強、投入積極性不足。通過強化中央頂層設計,加強地方人大和社會公眾對地方財政運行的監督,保障公共財政投入切實到位,是進一步深化醫改的關鍵所在。
關乎13.5億國人切身利益的新醫改2010年啟動,計劃在2020年初步形成可持續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和操作機制。今年起新醫改步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承前啟后,其質量將直接關乎新醫改的最終效果和百姓的滿意程度。昨天,國務院全文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簡稱《工作任務》),為推進新醫改第二階段工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相關報道見A9版)
《工作任務》明確,今年新醫改以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指導思想,以群眾反映的突出重大問題為改革使力導向,以公立醫院為改革攻堅重點,實施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改”。《工作任務》明確了14項須在今年完成的重點醫改工作的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工作內容、責任主體及完成時限等一應俱全,有利于全國人大、地方人大及社會輿論逐項進行針對性監督。
新醫改是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啟動的“泛市場化醫改”的大力糾偏。在2010年至2013年的第一階段,新醫改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縣以下公立醫療機構廢除以藥養醫,將一些已被轉制的街道醫院、鄉鎮衛生院重新收歸國有化,重新明確基層醫療機構公益服務的身份,在部分縣級公立醫院推行廢除以藥養醫試點,在國家和省區兩個層面頒行可進入醫保的基本藥物目錄制度,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農村居民醫保基本做到城鄉全覆蓋,等等。盡管因資金實力和改革態度之差異,導致各地新醫改第一階段的實際進展、保障程度、報銷比例參差不齊,但總體上客觀評估,改革效果還是值得肯定。
在新醫改的第一階段,百姓“看病貴”和“大病致貧”的困境有所改觀,但最突出的問題是,“看病難”的局面未有明顯緩解。同時明顯加劇的突出問題是,醫患關系仍顯緊張,暴力傷醫事件頻發,藥品流通腐敗難以遏制,以至于孽生出三大惡果:其一,醫務人員的社會形象進一步負面化;其二,醫藥賄賂肥了醫生坑了患者,致使基層醫療機構率先施行的廢除以藥養醫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各地政府為減少財政投入,在醫保藥集中招標采購環節,無限度強壓招標藥報價,致使中標藥企幾乎無利可圖,大量價格比較合理、使用量大的平價藥、廉價藥短缺或“失蹤”,患者不得不購買療效相同或相近的高價新藥,人為加重了百姓的看病成本。
帶著第一階段新醫改遺留或產生的問題,認真研讀2014年醫改重點工作,可以看到,《工作任務》已將諸多問題納入今年力求緩解或突破的改革內容之中。有些突出問題,譬如打擊藥品流通腐敗,從去年下半年起就已“兩線出擊”——對外先拿葛蘭素史克祭刀,繼而延燒至羅氏、禮來、阿斯利康等在華洋藥巨頭;對內,三精制藥、同藥控股等一批內資藥企的高管相繼受到查處。但是,鑒于仍然存在較多突出的問題,今年深化醫改的14項任務真正要落到實處,不能光看《工作任務》部署了什么,而更要看地方政府落實《工作任務》的真實態度。
落實醫改任務的關鍵,不在于嘴上表態多么慷慨激昂,而在于地方政府肯不肯為新醫改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銀。如果能確保投入基本到位,許多一直較為突出的問題,如縣級公立醫院普遍廢除以藥養醫,將廢除以藥養醫的層級果斷推進至縣以上公立醫院,合理提高“平價藥”省級招標底價,有效確保“平價藥”足量供應,以適度財政補貼撬動“大病商業保險”規模化推進等一系列針對性強的醫改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讓廣大患者享受到看得見的醫改實惠。
否則,在明年公布的新醫改年度工作任務中,我們或許會發現許多問題依然故我,而根本成因依然是地方政府投入不足。深化新醫改的最大障礙,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改革動力不強、投入積極性不足;而通過強化中央頂層設計,加強地方人大和社會公眾對地方財政運行的監督,保障公共財政投入切實到位,也就成為進一步深化醫改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