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首席看經濟:全國統一大市場布局已久,政策舉措密集出臺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電 (劉文文 夏賓)近日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讓“全國統一大市場”成為探討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熱詞。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此后,中國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共識不斷凝聚,為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一系列政策舉措密集出臺,統一大市場規模效應也不斷顯現。
“這十年來,中國持續推進方方面面的改革。如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社會經濟改革目標已基本實現。”李迅雷說,近年來多項重要文件背后都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影子。例如,2020年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2021年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等。
他認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其實是官方在中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過程中循序漸進、一以貫之的改革行動。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這是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拿出的應對之舉。在經濟增長呈現增速趨緩、結構轉換的態勢下,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涌現,供需關系面臨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給側環境亟待改善。
對此李迅雷表示,多年來中國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已有顯著成效。大量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持續減少,產能過剩行業市場加速出清,微觀經濟主體活力被激發,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好轉。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快速轉換,新動能不斷推進,比例不斷提升,中國經濟有了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李迅雷說。
談及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推進的全面注冊制改革,李迅雷表示,注冊制試點可以讓企業行為更加規范,讓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判斷更有依據。但也不可否認,在注冊制試點之初,會帶來諸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退市制度會否嚴格執行、個別人利用監管缺失進行股權牟利等。
如此,改革就不能是單兵突進,必須成系統、有配套。李迅雷指出,2021年7月官方印發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就明確,強化市場約束機制;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強化退市監管,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研究完善已退市公司的監管和風險處置制度,健全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嚴格核查”證券投資資金來源合法性。
李迅雷說,資本市場只有優勝劣汰才能長盛不衰,也只有對少數人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苛查處,才能保護大多數人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