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許維娜)近年來,不少基于互聯網特點謀劃的公益項目蓬勃發展。有專業人士表示,數字化建設能夠提升公益事業的影響力,使科技更具人文關懷,從而讓互聯網公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動力。
日前,首屆快手公益生態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以共建“短視頻+直播”時代的數字公益生態為主題,現場發布了2024《快手公益生態報告》,宣布啟動公益+計劃,探索數字公益生態的更大可能。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戴煒在致辭中表示,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的數字社會,公益離大家越來越近,短視頻直播平臺不僅賦能各類經營主體和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也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形成了獨特的公益生態。
快手科技高級副總裁馬宏彬分享了以普惠為初心的公益思考。他表示,公司持續在公益領域展開實踐,將公益與平臺內容生態、商業生態、行業生態結合,為鄉村振興、就業、適老等議題創造長期價值。他相信,隨著更多合作伙伴加入,“短視頻+直播”能夠給公益注入更多活力。
企業公益的成長與探索,得益于合作伙伴、用戶共同參與,更得益于平臺繁榮的內容生態。數據顯示,2023全年平臺上知識類直播達3600萬場;觀看“三農”內容直播的人次超過1165億;快聘業務協助3億人次在平臺上找工作,這些都為其在鄉村振興、就業創業、非遺與知識傳播、數字素養提升等領域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快手科技副總裁、北京快手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宋婷婷表示,技術普惠是公益特色之一,“短視頻+直播為普惠公益發展提供了內容與產業融合的更多機遇,未來公司將在重點人群幫扶、技能培訓、文化傳承等領域不斷發力,建立多層次、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體系。”宋婷婷表示。
會上,快手宣布啟動公益+計劃,共建“短視頻+直播”時代的公益新生態,從“公益+數字技術”“公益+行業發展”“公益+社會關愛”“公益+災害響應”四大板塊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