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馬鞍山2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走進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垂直行業AI大模型訓練算力中心的服務器指示燈不停閃爍。近年來,該市通過構建“算力+算法+數據”產業生態、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產學研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
“就像水電煤一樣,算力正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安徽長江數智云計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自首批服務器點亮以來,已支撐起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百余個應用場景,同時可滿足長三角地區企業碎片化、彈性化的算力需求。
圖為馬鞍山花山區垂直行業AI大模型訓練算力中心。(資料圖)馬鞍山花山區 供圖在政務領域,依托算力集群研發的政務大模型正在測試中。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該系統能理解諸如“我想開餐館”等模糊訴求,自動關聯證照辦理、消防驗收等流程,將傳統咨詢的流轉周期壓縮至即時響應。“這不是簡單的智能客服,而是政務服務流程再造。”項目研發團隊說。
2024年,《花山區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出臺,明確人工智能產業政策,搶抓人工智能企業招引先機。制定政府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清單,在保證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依法依規面向人工智能企業有序共享開放政府數據。如今,馬鞍山花山區已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及關聯企業,從城市政務大模型,到情緒健康監測AI大模型研發,不同賽道企業在此形成協同創新網絡。
在馬鞍山,科技創新不是實驗室里的“孤島”。安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所企業導師李智虎的創業故事,正是“政產學研金服用”生態的生動注腳。這位帶著“智能控溫杯”專利起步的創業者,經過多年深耕,研發出可將工業余熱利用率提升40%的超高溫熱泵系統。
航拍馬鞍山軟件園。(資料圖)馬鞍山花山區 供圖“高校提供理論支撐,企業破解應用難題,這種雙向賦能讓創新效率倍增。”李智虎介紹,他的團隊中半數成員來自校企聯合培養項目,技術成果已為當地企業年節約標煤超20萬噸。目前,李智虎帶領團隊也通過人工智能研制更加智能化的超高溫熱泵系統。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仰望星空布局未來產業,也要腳踏實地改造傳統行業。站在馬鞍山軟件園的觀景平臺遠眺,算力中心、研發基地、孵化器構成的創新綜合體蔚為壯觀。
如今,馬鞍山正通過“智改數轉”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