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數字技術在碳數據精準量化、碳足跡追蹤溯源、環保治理智能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方面,正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催化劑”。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和轉換增長動能的關鍵時期,數字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
數字技術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范式重塑
縱觀歷史,歷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能源利用范式的變化,這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自然規律,而當前以數字技術為主要趨勢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將綠色轉型納入了“技術-經濟-社會”發展框架,將深刻影響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
數字技術不斷向各個經濟部門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滲透和賦能,逐步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結構、消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同時,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趨勢,也要求數字技術創新對自然資源與環境消耗的權衡。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化,以綠色化牽引數字化,人類社會正加速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
我國數智賦能綠色轉型深入發展
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轉型的實踐,加速美麗中國建設進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式道路。
一是數智化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在能源產業方面,智能感知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云計算處理系統等數智技術深度融入新能源產業,顯著加速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如國家電網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光伏發展規劃分析、光伏配變運行異常監測等模型場景,有效提升了電網運行效率和光伏消納能力。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平均利用率由2018年的15%提升到2023年的50%以上。
二是數智化推動低碳生產方式變革。數字技術不斷嵌入產業鏈關鍵環節,全方位革新傳統生產流程和業務模式,在提升高耗能企業生產力和工作效率的同時,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在國家層面創建綠色工廠5095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7%,并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增長。
三是數智化促進綠色消費邁向主流。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共享出行、無人駕駛、在線醫療等智能化生活生產場景不斷涌現,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綠色建材、有機食品等綠色產品正在成為引領市場的主流,我國綠色消費逐步從“引導型”向“主動型”轉變。例如,通過智慧交通合理規劃交通流量,顯著減少尾氣排放;智能家居的精細化管理和調控,有效減少能源浪費。
四是數智化賦能環保治理更加科學精準有力。數字技術使管理者更加精準地把握能耗、排放等相關數據,通過各種生產生活場景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為政務服務、環境治理、管理決策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如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智慧大腦,整合了江浙滬18條數據鏈路和242項數據資源,為跨區域生態綠色共保聯治提供了技術保障。
數字化賦能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
在數字化賦能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過程中,我國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政策協同度不高、科技創新供給能力不強、創新要素基礎不實等挑戰。
要完善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的政策統籌。強化系統性改革和布局,聚焦主要的用能行業、用能領域、用能設備數字化升級,分業施策、分類推進,系統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要加快數字技術在綠色轉型中的創新研發和應用擴散。圍繞數字化能碳管理、電力數字孿生、環境數字化監測治理等方向,以財政補貼等方式對綠色轉型項目、成果轉移、創新平臺建設等給予支持。
要持續優化推動綠色轉型的數字技術創新要素配置。提高創新主體協作緊密度,鼓勵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組建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創新聯合體、搭建共性技術平臺,強化專業知識、行業技術與混合技能的互動,激發協同創新活力,推動創新資源和要素的高效匯集。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院長)
點擊查看數造新實體案例庫
相關報道:
《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案例研究(2024年)》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