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票根經濟,賽事“出圈”激活城鄉消費新動能
“加油,加油!”目光追隨著綠茵場上滾動的足球和奔跑的球員,人們忘情地吶喊助威,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誓要用最大的熱情和激情“點燃”整個球場。
火!不只是這個夏天的溫度,更是“蘇超”的熱度——開賽至今,現場觀賽人數累計達100萬人次;層出不窮的梗帶動“蘇超”和江蘇13座城市頻頻登上熱搜。
火!不只是“蘇超”的熱度,更是消費的溫度——數據顯示,“蘇超”前六輪,江蘇線下監測的旅游、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個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億元,同比增長42.7%!
不僅僅是“蘇超”賽場,在全國各地,一些賽事吸引大量觀眾的同時,一張張小票根也“化身”賽事舉辦地發出的“邀請函”。人們手持這張飽含誠意的“邀請函”,就能解鎖景區、商圈、酒店的各項折扣,將賽事經濟的流量轉化為消費市場的澎湃活力。
全民參與,賽事引流效應持續顯現
“氣氛真的太燃了!”此前一直在網上圍觀“蘇超”的南通市民徐錦,終于在7月19日晚南通主場對陣鹽城的比賽中,感受了一把現場看球的快樂。
“‘蘇超’一票難求,這次很幸運搶到兩張。現場看球真的不一樣:每個人都情緒高漲,從比賽開始聲浪就沒停過,我和女兒一直在喊加油。進球時,大家跟著激動;每進一個球,都會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齊聲高喊進球隊員的名字和場上比分。互動性和參與度,足足的!”當晚,徐錦和其他觀眾一起見證了一個數字:大屏幕顯示,現場觀賽人數為26383人。
26383人,這是繼上一輪21583名觀眾入場后,南通隊主場創造的觀賽人數新紀錄。
在“蘇超”,紀錄就是被用來不斷打破和創造的。
7月5日,南京隊在主場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迎戰蘇州隊,共有60396名觀眾現場觀戰,刷新6天前在蘇州昆山奧體中心創造的單場觀眾43617人紀錄,這也成為中國業余足球賽事的上座新紀錄。
球員可以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足球愛好者,基本不超過20元的票價降低了門檻——全民參與,是“蘇超”出圈的一大原因,也引來了巨大的客流量。
“蘇超”走紅,是近年來越來越多體育賽事受熱捧的縮影。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文化的追求、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讓人們觀看、參與體育賽事的熱情空前高漲。
6月初,2025世界女排聯賽(中國北京站)在國家體育館舉行,賽期票房銷售額達1080萬元,單日入場人數最高達1.6萬余人;今年春天,馬拉松成為全民運動的“頂流”,僅4月20日這一天,全國各地就有43場馬拉松比賽舉行,成為中國馬拉松官網記錄中舉行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去年的中國網球公開賽門票銷售創歷史新高,總收入超8000萬元,全賽期觀賽人流量約30萬人……一個個票根、一張張號碼牌,見證了我國體育消費的日益繁榮和巨大潛力。
串珠成鏈,賽事流量化為消費增量
澄澈如碧的鏡湖和蔥郁流翠的竹海相映成趣,登高望遠,湖光山色,好不醉人。“太美了,這趟來得值!”帶著家人自駕來無錫宜興竹海風景區游玩的常州市民程曦興奮地告訴記者,“‘蘇超’期間,各城市推出的優惠舉措數不過來,我都看花眼了。像這竹海景區,帶身份證和觀賽票根就能免門票。我們常州對外地來看球的游客也有很多優待政策。”
過去,比賽結束就作廢的票根,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寶”。它是通行證,也是打折卡,在各種針對持有票根游客推出的減免優惠政策下,它串聯起景區、餐飲、住宿、零售等場景。一張張小票根,成功地把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今年青島馬拉松期間,奧帆中心海上游、青啤博物館、嶗山風景區等18家景區面向參賽選手提供景點免票或折扣優惠,賽事舉辦地周邊52家酒店也面向參賽選手推出專屬優惠;江蘇省文旅廳聯合13個城市各展其長,推動賽事鏈接文旅資源,推出減免景區門票、發放文旅消費券等1400多項措施,進一步擦亮“水韻江蘇”文旅品牌。
一場場火熱的賽事后,一場場更加精彩的消費“加時賽”接續開啟。“沒想到小票根能撬動起這么大的客流和銷售額。”甘肅蘭州一家商場的總經理李洪峰介紹,足協杯賽事期間,蘭州商場整體客流增長了20%,銷售額增長了50%。
上海虹口足球場與周邊商圈戰略綁定,觀賽流量帶動商圈銷售增長50%;“蘇超”前六輪,江蘇線下監測的旅游、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個場景服務營收同比增長42.7%……票根經濟蛋糕越做越大,成為撬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杠桿。
與此同時,隨賽事一起走紅的周邊文創產品,也進一步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發展。印有“叫南哥”的帆布袋在網上熱賣;“太湖三傻”文創周邊上市不久便告售罄……
深挖文化,流量繁華成為“留量”價值
8000平方米的草坪“重生”,恢宏悠揚的侗族大歌穿過云霄,頭戴銀飾、身著傳統服裝的苗家姑娘隨樂起舞——7月26日,因洪災中斷的貴州榕江“村超”足球聯賽重燃戰火。
去看過幾場“村超”比賽的云南游客楊春妮盼了很久。“除了球賽,又能品嘗當地的鄉土文化大餐了!”在“村超”的舞臺上,爬窗探妹的侗族戀愛習俗、搖曳多姿的苗族蘆笙舞,都讓楊春妮念念不忘,“榕江的鄉親們都太有才了,那些歌舞秀、藝術秀、民俗秀溢著滿滿的鄉土氣息,看不夠!”
比賽間隙,非遺展演、民族服飾、特色美食等讓人目不暇接。“村超”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也是一場文化盛宴。
“蘇超”又何嘗不是如此?回看“蘇超”的出圈歷程,層出不窮的地域梗、散裝梗,以及開放包容的接梗心態功不可沒。在常州市文旅局科教信息處處長馬君看來,這些梗展示了江蘇13個城市的地域文化,透過這些梗,人們可以看到江蘇到底有什么、江蘇到底強在哪里。
南京和無錫的“鹽水鴨大戰水蜜桃”,泰州和揚州的“早茶德比”,徐州和宿遷的“楚漢之爭”……看似調侃,實則是一張張充滿記憶點的城市文化名片。借由這些名片,游客對江蘇各地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正如“南京發布”在一篇文章中所寫:“德比的梗之多,源自人文底蘊之深,更源自發展態勢之強,這是屬于全國經濟第二大省的‘凡爾賽’。”“人文、產業、城市氣質,互為因果更互相成就,共同構建了城市的魅力。”
基于這一邏輯,那一張張票根串起的不僅是消費,更是文化。當游客因文化吸引力對賽事舉辦地展開深度探索,建立長久的情感連接,眼下的流量繁華,就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繁榮的“留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