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杜燕飛)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日前發布,明確了兩項貼息政策的支持范圍、貼息標準和貸款經辦機構等內容。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有關情況。來源:國新網
《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明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中實際用于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貸款發放賬戶等識別借款人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貼息范圍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對于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以5萬元消費額度為上限進行貼息。
《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明確,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貸款可享受貼息政策:由經辦銀行向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8類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發放;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公開發布之日(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簽訂貸款合同且相關貸款資金發放至經營主體;貸款資金合規用于改善消費基礎設施和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此次出臺的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從居民消費需求和企業服務供給兩端發力,加大融資支持力度,進一步體現了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協同配合。”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負責人車士義今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方面,貼息政策通過對貸款利息支出的補貼,直接降低居民消費和企業經營的融資成本,減輕財務負擔。另一方面,再貸款政策將政策激勵與銀行對消費領域信貸投放相掛鉤,通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低息再貸款,促進銀行加大消費領域信貸投放、讓利于經營主體。
車士義同時表示,消費貸款利率由銀行綜合考慮資金成本、管理成本、風險溢價等因素,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確定,貼息部分由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給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同時,也兼顧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對于貼息標準,《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明確,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按符合條件的實際用于消費的個人消費貸款本金計算),且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貸款合同利率需要符合相應利率自律約定。政策執行期內,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貸款經辦機構可享受的全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為3000元。
《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指出,對于經辦銀行向服務業經營主體發放的貸款,財政部門按照貸款本金對經營主體進行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貼息資金的90%、10%。單戶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
“這兩項貸款貼息政策分別從供需兩端發力,協同配合、精準施策,預期將促進消費領域良性循環,提升消費市場活力。”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介紹,經辦銀行要聚焦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這8類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行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特別是針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要發揮好金融監管總局去年10月份牽頭建立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指導銀行精準對接,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于紅強調,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費者合理借貸需求和真實消費行為。借款人若使用個人消費貸款用于非消費領域或其他違規套利行為,將無法取得貼息資金。
“貼息政策將激發相關經營主體和居民有效融資需求,擴大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消費貸款和相關貸款投放,并將利率穩定在合理水平。”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強化貼息政策與已經出臺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政策工具協同,形成疊加效應,最大程度發揮政策效用,更加有力、有效地促消費、穩就業、擴內需。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董希淼表示,要根據消費者職業、收入、負債、信用狀況等準確判斷還款能力,提升風險防控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貸款用途和資金流向的管控,確保相關貸款不被挪用,貼息資金不被套取;對消費者需求進行針對性分析,提高消費者需求匹配精準度,提升信貸審批科學性和準確性,減少“多頭借貸”和過度授信,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