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1月4日電(胡豐盛)山區獨居老人到鄰居家吃飯,只需“加雙筷子”;海拔600米以上高山生態農產品賣出超億元價值;基層就業服務站讓民眾在家門口找到工作……這些生動的場景,正是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探索共同富裕的縮影。
景寧畬族自治縣,這個浙西南的山區縣,近年來以“共同富裕”為牽引,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在縮小“三大差距”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走出了一條民族山區共同富裕的特色發展之路。
景寧縣東坑鎮新和村,村民雷慶榮和兩位老人共進午餐。孫楊洋 攝技能幫扶: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
地處浙閩交界的山區,景寧地理區位并不占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一批批景寧人陸續外出創業、返鄉創業,逐漸形成了以“小超市”“小賓館”“小水電”為代表的“三小經濟”產業模式。
“我們緊盯這一群體,著力打造‘畬鄉經理’創業型勞務品牌,培育出一支特色創業人才隊伍。”景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管理服務處主任陳濟幫說,針對創業者需求,當地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開發定制課程,在成都、義烏建立實訓基地,模擬商超實戰場景,提升“畬鄉經理”專業化運營能力。
“在培訓過程中,能夠系統地學習銷售、服務、稅務等一系列的商超經營知識,另外還能和其他學員交流經驗。”“畬鄉經理”沈知林參加過多次“畬鄉經理”培訓班,他表示每期培訓班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人參加,很是受用。
截至目前,景寧舉辦“畬鄉經理”系列培訓161期,培訓人員10018人次。據統計,該群體在全國經營“三小經濟”實體超過9500家,通過“親帶親、鄰帶鄰”的抱團模式,形成了700億元級產業規模,帶動近12萬人就業致富。
景寧縣直面山區群眾就業難題,構建起覆蓋全域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讓民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就業技能與工作機會。
2025年,景寧職業高級中學技能培訓基地憑借“三校協同”打造高質量技能培訓基地的出色案例,成功入選浙江省人力社保廳首批5個精品技能培訓基地。
該基地作為縣級核心平臺,以“育匠聯盟”為紐帶,協同職業院校、鄉村夜校、企業技校資源,構建覆蓋全域的“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
陳濟幫說,“我們依托‘鄉村夜校’把技能送到各鄉鎮民眾‘家門口’,以‘培訓+評價+就業’模式,閉環服務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
除了校企合作、鄉村夜校,景寧還緊扣畬鄉特色與產業需求,開發“畬鄉小吃制作”“苔蘚種植”等特色課程20余門;面向新興產業,開設“3D打印技術”、“惠明茶藝”等“技能大講堂”6場,惠及千余人。
技能幫扶和務工人員的“雙向奔赴”,成為景寧深化“浙里就業”基層公共服務站點建設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景寧縣高山茭白交易市場。景寧縣農業農村局供圖“景寧600”:高山生態的“金名片”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這是《齊民要術·種谷》中對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景寧擁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海拔600米以上村莊有96個。這些地方雖然交通不便,但晝夜溫差大、光照足,種植的農產品品質高。
如何將生態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7年以來,景寧縣創新打造“景寧600”區域公共品牌,構建“景寧600”產業體系,通過示范基地提質擴面、發展訂單農業等方式,發動村民規模化種植。
景寧推出了以惠明茶、冷水茭白等為代表的122款優質高山農產品,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在“景寧600”農產品打包車間,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打包、裝貨、封箱、貼標,這批完成打包的農產品將被發往全國各地。
“茭白原來只能賣2元一斤,如今可以賣到6元一斤,還帶動周邊350余戶農戶創收150萬元。”景寧鵲巢農旅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克松說,現在,大漈鄉、景南鄉等鄉鎮還與世紀聯華、盒馬鮮生、明康匯生鮮超市等300余家銷售終端達成每年逾百萬斤農業訂單合作,帶動分散農戶走向市場。
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惠明茶,是“景寧600”區域公共品牌旗下的明星產品。
景寧縣澄照鄉三石村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產業。如今,該村茶葉種植面積已達5300余畝,較2005年增長5倍。
一片小小“綠葉”正在成為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黃金葉”。三石村黨支部書記陳興和介紹:“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80多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萬元,惠明茶真正成為‘惠民茶’”。
“如今,土特產搭上了大市場,景寧走出一條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景寧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雷曉勇介紹,截至目前,“景寧600”生態基地規模已達13.47萬畝,產出的優質農產品熱銷上海、杭州、嘉興、寧波等城市,2024年銷售額達7.4億元,帶動2.4萬余名農民增收。
惠明茶采摘。景寧縣農業農村局供圖“加雙筷子”:小舉措解決養老大難題
面對山區村落分散、偏遠,高齡獨居老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景寧縣創新推出“加雙筷子”鄰里互助養老模式,以小成本實現大民生,讓山區養老助餐“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4月以來,該模式通過簽訂服務協議、實行“民政統籌+屬地主責+村社協同”三級聯動機制,將養老助餐服務半徑從3公里縮短至500米以內。
景寧縣在6個鄉鎮試點“加雙筷子”行動,已實施近7個月,這一新型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獲得老人點贊。
每天11時許,在景寧縣東坑鎮新和村,村民雷慶榮家的廚房里總會準時飄出飯菜香。不一會兒,由傳統柴火灶烹飪的四菜一湯便被端上餐桌,他和妻子以及同村的兩位老人共進午餐,席間不時聊些家長里短,傳出陣陣歡笑聲。
“吃飯的人多了,飯菜也可以多燒點,家里也更熱鬧。”雷慶榮直夸村里辦了件大好事。他說,這兩位鄰居年齡大了,還有一些基礎病,自己做飯不方便,現在因為政府的政策,大伙吃上了熱湯熱飯。
東坑鎮黨委委員徐義介紹,通過“集中用餐+送餐+‘加雙筷子’”這三種模式,該鄉不斷拓展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受益老人已達到300余人,覆蓋了當地常住老人的30%以上。
“加雙筷子”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提供了精神慰藉,是基層治理緊貼時代、貼近實際的重要創新。
實際上,自2023年12月列入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試點后,景寧縣立足農村“空心化”實際,開展“固定+流動”山區醫療服務、“固定+預約”山區公交服務、“固定+上門”山區養老服務等多元化服務,推動山區公共服務片區整合、固定做強、流動提質,有效集成資源和力量提升服務效能,推動公共服務直達山村、緊跟人走,目前13項經驗列入該省首批推廣清單。
2025年前三季度,景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293元,同比增長6%,增速居麗水市第四。
數字背后,是這片土地上日復一日的努力與變革。
景寧縣委負責人表示,當地將繼續立足特色優勢,走穩走實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