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朱慧卿
在上海自貿區等極其紅極一時的強勢股全面退潮異動中,一波調整風浪頗為意外地轟然襲來。
早盤起兩市就雙雙低開,隨后滬指出現一波快速跳水失守20日均線,板塊間分化程度堪稱劇烈。首當其沖的當屬上海自貿區,其在連續大漲之后陡然重挫跌停成片;民營銀行概念股炒作熱情也黯然消散。只有頁巖氣、石油等逆市上揚。午后,股指更迎來了更為兇猛的跳水殺跌,最終滬指跌穿年線點位,兩市雙雙收出中陰。那么,節前特殊時段的這般權重股殺跌、強勢股熄火風浪,會不會形成一波蓋過一波的駭人調整風暴?目前而言,這種可能概率較小。
讓我們穩住心神,看看周四盤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跌潮導火索毫無疑問正是出現大幅回落的上海自貿區概念股。至收盤時止,外高橋、浦東金橋、浦東建設、上海物貿、華貿物流等25只個股變臉跌停。不過,我們認為歷經爆炒的題材股出現如此逆轉之勢,其實也盡在情理之中。首先,細觀外高橋連續16個漲停板、股價17個交易日內翻了4個跟頭有余,以及陸家嘴連現兩波漲停潮的罕見強勢,縱有重磅級利好消息的推動,也委實顯得過分瘋狂了些,部分資金在上海自貿區擬定的9月29日掛牌日期來臨之際選擇落袋為安也就很好理解了。另一則不可忽視的消息是,有媒體報道稱“掛牌當日將有首批約32項細則出爐,其中將并不涉及市場高度關注的金融創新具體內容”。經歷過如此火爆的資本市場炒作,自貿區最大的亮點金融改革卻有可能失約首批細則之中,如果這條消息屬實,那么市場的失望情緒就可想而知了。無論如何,對于上海自貿區概念股這一局部行情,我們仍堅持近期一直強調的“警惕風險”原則——投資者應小心概念炒作已進入最后高潮帶來的風險。
不過,我們也不應一味悲觀而忽視了盤中隱含的積極因素,這一點,在股指期貨行情中最為顯著。細分來看,早盤的急跌導致指數出現破位,而午后指數再度跳水之際,期指主力合約卻并未步步緊隨,反而走出了隱隱的抵抗之勢,而且持倉量也未現太大變化。從這一點來看,股市題材股熄火所引發的個股大跌,似乎并未令股指期貨資金產生太多的跟隨動向。
“上海自貿區概念股的全線退潮,及其引發的金融、地產等權重板塊整體低迷,使得股民的心情再度壓抑起來。但大家應當冷靜地觀察到,總體上的個股表現并未出現太極端的走弱。”巨豐投資顧問丁臻宇對后市的預判也不那么悲觀,他指出,當日跌幅超過3%的個股僅200余只,這種與大盤股指頗為背離的跡象表明,市場運行依舊平穩。“只不過自貿區概念以跌停潮的方式謝幕,而頁巖氣板塊以漲停潮的姿態登臺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象。”部分偏激進的分析師在“中期反彈方向保持不變”的判斷中,甚至給出了“近三個交易日中,無論是再度出現殺跌或重歸穩步抬升行情,都是短線介入機會”的建議。 記者 劉寧
市場回顧
歷年“十一”前后股市表現:
漲多跌少 拐點頻現
十一黃金周即將臨近,持股過節還是持幣過節,再次讓投資者糾結。記者為股民朋友總結2001年以來,A股市場“十一”前后走勢,供股民參考。
根據以往經驗,長假之前股市往往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些資金為規避節日期間風險,可能會選擇清倉過節造成市場回落,而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行情有時也會對節后的走勢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近8年A股“十一”前后漲多跌少
統計過去十余年“十一”前一周的走勢發現,2001年~2004年的“大熊市”期間,“十一”前一周A股市場均呈現下跌走勢,但波動幅度不大,而節后走勢漲跌各半。除了2001年~2004年的大熊市期間外,從2005年~2012年這大幅震蕩的8年時間里,“十一”長假的前一周市場以上漲為主。只有2009年和2011年出現下跌,2009年在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之下,加上創業板上市,從2009年8月初到9月底這段時間里大盤以回落為主,當周市場維持了前期的下跌走勢,并創下了階段性低點,“十一”假期之后就出現一波近3個月的上漲行情,累計漲幅在20%左右。“十一”前一周漲幅最大的是2008年,2008年“十一”假期之前,政府出臺了多項救市政策,其中重磅利好是下調印花稅,“十一”前一周大盤累計漲幅高達10.54%。
十一黃金周可能成為“拐點”
在過去十余年,“十一”前后有3次成了市場的轉折點,如2010年,經過約2個月的盤整之后,當周上證指數開始上漲,并開啟了國慶節后逾一個月的上漲行情,累計漲幅超過20%。2009年,上證指數在經過了約2個月的連續下行之后,在國慶節前一周達到階段性底部,隨后出現一波近3個月的上漲行情。2011年,國慶節前一周大盤跌幅達3.04%,但節后一周市場強勢收復失地,大漲3.06%。
節前行情“先抑后揚”概率大
在“十一”的前一周,市場走出“先抑后揚”走勢的概率較大。如2010年“十一”前的一周,在前三個交易日市場基本上是不溫不火,漲跌互現,最后一個交易日突然拉升,單日漲幅高達1.72%。
之所以會出現“先抑后揚”的走勢,可能與一些投資者擔心長假期間消息面或者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利空消息有關,在最后一周的前幾個交易日會有一些投資者暫時離場,造成市場拋壓較重,而到最后一兩個交易日的時候,市場成交清淡,少量資金就能推動市場上漲。
只有2004年和2008年的“十一”前一周市場是“先揚后抑”,但這兩年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在此之前市場出現了大幅上漲。宗和
歷年國慶節前后
一周A股表現一覽
年份
國慶節前
一周漲跌(%)
國慶節后
一周漲跌(%)
2012 2.93 0.90
2011 -3.04 3.06
2010 2.47 3.13
2009 -2.09 4.76
2008 10.54 -12.78
2007 1.79 6.32
2006 1.54 1.84
2005 0.32 -1.39
2004 -2.71 1.88
2003 -0.27 2.70
2002 -1.45 -3.64
2001 -2.33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