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奇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尤需防風險
編者按: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在全力穩增長的同時,絕不能忽視防風險。市人大代表、市長黃奇帆在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就地方政府如何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了深入闡述,尤其對防風險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和新辦法。以下為錄音整理稿。
在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宏觀調控舉措。我理解,經濟發展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這是新常態的顯著標志之一。大家要明白,我國仍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增長”是前提,而“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又是“穩增長”的手段。沒有這四個手段,發展動力就會缺失,“穩增長”就穩不住了。
比如抓改革,去年我們搞基礎設施領域的PPP改革,吸引了1300億的國內外資金;搞國有企業集團五個路徑改革,吸引了1000億資金。這樣,就吸引了2300億。去年重慶經濟發展那么快,基礎設施照樣上,政府性債務又削減了1000億,風險更加可控,這就是改革的動力。
又如抓開放,重慶這些年著力抓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以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為依托,特別是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形成了江北國際機場空港、寸灘水港、團結村鐵路樞紐站三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在旁邊配置了三個保稅區。這樣,使得我們的進出口總額從原來的60多億美元變成了955億美元,六年時間翻了四番,這也是一個巨大動力。
再如調結構,重慶本來是老工業基地,“傻大黑粗”的東西很多。通過近年來的持續努力,我們形成了電子信息和汽車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去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萬億,電子信息和汽車各占5000億,都分別增長了20%,其他支柱產業都增長了10%。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著重抓了產業集群,汽車產業方面,我們集聚了國內外10個品牌商,同時形成了1000家零部件配套企業。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我們集聚了10多個品牌商和代工商,零部件企業有860多家。還有重慶的服務業,去年金融業和新型服務貿易增長快于一般服務業,這也是調結構的一個體現。總之,沒有調結構,穩增長也是一句空話,調結構也是一種動力。
還有惠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動力。這些年,重慶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五有”目標和生態環保等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持續實施了22件民生實事,今年還將按照重點民生實事滾動實施機制的要求,重點辦好25件民生實事,這不但可以解決一大批群眾反映急迫的問題,也會通過惠民生擴內需,促進消費升級,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那么防風險呢?雖然重慶經濟近年來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但仍然要時時敲響防風險的警鐘。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以及產能過剩風險等。比方說防金融風險,宏觀上就是要把握好融資結構。應大幅提高工商企業面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規范和約束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行為。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70%、80%的資金都靠銀行貸款,那就說明這個地方的金融有問題,搞得不活。一個地方的信托、租賃、小貸、抵押、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得不到發展,高利貸、典當行、“老鼠會”等就會盛行,容易導致金融“三亂”。當然,如果一個地方50%、60%的融資都是靠利息比銀行高幾個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又會導致這個地方企業融資成本整體很高。要更好地解決融資問題,關鍵是要努力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直接金融市場,通過股票市場、銀行間市場、企業債券等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去年,重慶政府幫助企業籌集到一千四五百億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資金,都是從資本市場上來的,是直接融資。今年,我們提出新增6000億元融資,要做到25%來自直接融資市場,45%來自銀行,30%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前,我們的直接融資大體只有10%左右,希望通過加大直接融資的力度,能夠形成銀行、直接融資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45:30:25的融資比例。
【1】【2】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