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8日爆出華泰柏瑞旗下新基金名稱出錯后,《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又發現這家公司的另一奇葩事兒——開啟了權益類基金“一管五”模式,其基金經理儲備量已然捉襟見肘。
2001年年底,濟安金信王群航首次發現“一管多”(一個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只公募產品)現象,而在當時,基金經理的“一管多”多為一個基金經理管理2只基金。而近15年的時間過去了,在這個對人才要求相當嚴格的基金行業,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的情況又是怎樣?基金經理“一管多”甚至“一管五”是否能夠兼顧每只基金?“一管多”又存在哪些隱患?
對此,《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發現,截至6月14日,目前市場上共有公募基金2321只,公募基金經理1124人,單純數字計算人均管理約2.06只產品,而在2014年底,市場上共有公募基金1789只,基金經理人數為976人,人均管理約1.83只產品,這樣的數字計算方式雖不合理,但同樣從另一種角度折射出基金行業“一管多”現象的加劇。
在今年牛市預期下,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速度加快,《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統計發新,今年以來,共有392只新基金成立,成立數量超過去年全年逾50只之多,而這僅僅是不到半年時間成立的數量,還有很多新基金正在發行以及尚未開始發行。對此,業內分析師也預測,截至月末,今年以來新基金成立數量將超過500只。
牛市“一管多”
多為指數及固定收益類產品
在牛市預期下,基金公司紛紛積極發行新基金。《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數據整理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14日,共成立392只新基金,遠超去年全年的346只,與此同時,目前市場上共有公募基金2321只,基金經理1124人,若只從數字層面看,人均管理約2.06只基金,而去年年底,市場公募基金數量為1789只,基金經理人數為976人,人均管理1.83只產品。這種計算方式雖不合理,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基金行業“一管多”現象的加劇。
對于權益類產品,在此為敘述詳細且更容易理解,僅包括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數據整理顯示,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中“一管多”明顯,一位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5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基金經理“一管四”管理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情況更多。
具體看來,寶盈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彭敢一人管理寶盈策略增長、寶盈資源優選、寶盈新價值、寶盈科技30和寶盈瑞豐創新5只基金。同時管理5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的還有華泰柏瑞基金旗下的田漢卿,這5只基金分別為華泰柏瑞量化指數、華泰柏瑞量化先行、華泰柏瑞量化優選、華泰柏瑞量化驅動和華泰柏瑞量化智慧。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一管四”的基金經理有浦銀安盛基金經理吳勇和長盛基金旗下劉旭明。
權益類產品
“一管多”存隱患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就“一管多”現象進行統計發現,在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中,同一基金經理同時托管多只產品,產品類型多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或指數型產品。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固定收益類產品對基金經理能力的要求相較于權益類產品較低,基金經理“一管多”多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如貨幣基金及債券型基金,而對于指數型基金,因為跟蹤指數且在指數基金背后通常會有一個團隊專門為此服務,指數型基金對技術及信息統計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通常出現同一基金經理管理多只指數型基金的現象。
多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投資精力有限,基金經理并不適合一人管理多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但如果這些基金的投資風格,投資標的相同,且管理基金規模之和在100億元以下,則管理難度相對較低,可以適當“一管多”,但同樣存在隱患,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投資風格雷同,基金雖名字不同,但投資風格、投資標的、重倉股均雷同,一旦踏空,則一損俱損;另一方面若發生“一管多”基金經理離職,則會產生多只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容易出現接棒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