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以來,上證指數超過30%的跌幅已遠超眾多投資人士記憶中的“5·30”。下跌之中,公募基金收益出現腰斬的不在少數,半年翻兩倍的神話也宣告終結。
與此同時,近日私募清盤的消息開始浮現。以普通股票型私募產品為例,在今年成立的1500多只私募產品中,有212只私募產品處于不同程度的虧損狀態;而風控的重要性也在此次下跌中再次凸顯。對于A股市場未來的走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相關人士進行了采訪。
140只私募產品預警
近日,著名私募清水源26號、29號產品已觸及止損線,若在規定時間內未能修改合同取消止損線條款,這兩只產品將在30個工作日內進行平倉、清算。這再次引發了外界對私募清盤的關注,也讓不少投資者想起2012年私募清盤狂潮時的情景。
事實上,步入私募止損線的遠不止清水源。在不少投資人士眼中,經過本輪A股下跌后,部分私募基金已不敢公布旗下產品凈值,敢曬凈值的人已然很牛。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7700多只普通股票型私募產品中,已有140只私募產品的單位凈值跌破0.9元,進入了“8時代”。而私募產品的清盤線通常設置在0.6元~0.8元之間。這也意味者這些產品已到了契約紅線的邊緣。
盡管上述產品的凈值披露時間并不統一,有的凈值披露時間只到6月19日,但相信在過去幾個交易日內,面對藍籌股和成長股的急速走低,要想產品凈值快速反彈絕非易事。
上述數據進一步顯示,今年2月12日才成立的通金趨勢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截至7月3日單位凈值只有0.801元,近一周之內虧損了46%;中融-環球財富02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截至6月26日,單位凈值只有0.7961元,近一周凈值損失了14.58%,今年以來凈值損失18%。“據我了解,以前是杠桿型私募產品在進行平倉。本周一上證指數高開低走,不少個股出現跌停,那時候一部分主動管理型產品也開始平倉,他們并不是不看好市場,而是希望在這場A股市場的流動性危機面前及時抽身。”滬上一位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
新私募產品折損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普通股票型私募產品為例,在今年成立的1500多只私募產品中,有212只私募產品處于不同程度的虧損狀態,新私募產品的表現出現分化。
而這些私募產品折損的背后,有些是今年一季度成立的新品,盡管積累了豐厚的安全墊,在過高的倉位中凈值依然直線下挫;有的則是生不逢時趕在高位建倉。其中,國昌投資1號基金今年2月2日成立,截至6月26日,單位凈值為0.6236元;成立于5月20日的國華2號證券投資基金,單位凈值為0.768元。
相反,也有部分私募產品格外謹慎,將倉位狂降至個位數以下。“我對市場不太樂觀,所以將管理產品的倉位降到了1成左右。”一位私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滬上一位“公轉私”人士則表示,“我們倉位相對同行較高,只是在5月份過后,我們資產的配置方向就調整至流動性較好的藍籌股,在這場暴跌中凈值損失不大,但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
據記者了解,新成立的萬噸資產旗下產品則十分幸運躲過了本輪A股下跌。截至7月3日,旗下申萬深海鯨1號凈值0.986元,申萬深海鯨2號凈值0.9915元,白鯊1號6月17日成立,凈值0.994元。從成立時間來看,上述三只產品的時間點都并不理想,深海鯨2號在6月19日結束募集,白鯊1號則于6月17日成立。
之所以躲過暴跌是因為在深海鯨1號成立的5月27開始建倉到6月10日這11個交易日,市場雖然上漲了3.97%,但震幅就達到了16.53%。其在反復試錯性建倉后,發現市場的上漲趨勢慢慢在扭轉,6月10日以后每天越來越多的股票對于正面消息的反映非常微弱,部分股票開始走入下跌趨勢,隨即他們將倉位降為個位數。
風控重要性再次凸顯
在接受采訪的多位私募人士看來,本輪暴跌會清洗掉一批私募產品,更為重要的也是對私募風控機制的再次檢驗。
對于高端凈值投資者而言,挑選私募產品并不僅是在牛市來臨時,比拼誰的收益更高;而是在風險來臨時,誰能更好地守護好錢袋子。
而隨著私募基金公司規模的增加,風控機制和意識顯得不足。很多事情都是商量著來,私募內部沒有詳細的規章制度。在規模驟然增大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私募公司都在忙著跑馬圈地,運營風控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就像七曜投資經理在本輪暴跌中所反省的那樣:在我們的投資系統里,風險機制是剛需的。但在具體執行中,我們也有教訓,是減倉了,是減到四成還是一成或清倉,這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說明風控還不夠詳細全面。我們很多時候不敢做決策的時候,往往說是受到外界影響,其實本質上還是自己的習慣心理,習慣了熊市不敢加倉,習慣了牛市不敢減倉。
在產品遭遇清盤風險后,清水源的風控措施缺位遭遇質疑。對此,公司相關負責人蔡秋彬承認:清水源是把風控和投資相結合。而以前在公募、私募的經驗說明,風控在事中、事后的效果是最差的,真正有用的應該是在事前,在買股票前,就要確定風險收益比。
“在這次整體下跌過程中,我們這種操作方法就失靈了,因為整個市場的反應,使你在個股選擇上的判斷已經無效。我們正在反思原來的成功經驗,原來的模式沒有考慮到今年6月的極端情況。公司未來可能放棄單一策略方向,向多策略轉變。另外,未來可能會把風控相對應從投資中剝離出來。”蔡秋彬表示。
流動性危機基本解除
上周末,市場各方力量發布了一系列利好穩定市場,在金融股等帶動下,上證指數止跌反彈,私募人士又是怎樣看待未來市場的變化?
前述滬上“公轉私”人士向記者表示,“我感覺整體流動性崩盤結束,創業板量也放出來了,預計未來創業板跌停的股票會大幅減少了。救市政策對大盤藍籌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可以說流動性最主要危機已經過去了,但A股去杠桿是個中期過程,大盤在這個點位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大幅震蕩,整體上自己還是比較謹慎。未來市場應該有反彈空間可以操作。”“我認為救市并不是讓大家賺錢。解決流動性危機,需要把平倉的股票平出來,市場環境需要穩定,不應該理解為救市就要漲回4500點或是5000點,市場遭遇的是沒有正常流動性,需要把恐慌情緒釋放出來。政府如果出臺有力的政策措施,市場可能會迎來一波反彈。但反彈的力度和能持續多久,還需要觀察。”一家小型私募公司的合伙人坦言。
上述合伙人進一步指出,市場本身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救市是不讓它用暴跌的方式進行。他管理的產品不會加倉,比較謹慎。目前市場還有很多結構性問題,未來是大股票還是小股票漲,看不清楚,可以說方向依然不明確。現在這個市場不適合做估值擴張類的投資。
猛犸資產的陳揚帆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市場震蕩,最大問題還是缺乏信心,其他問題都是表象,市場下跌有些非理性,也有自身的原因。上周曾出現1000只股票跌停的現象。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這種沒有差異化的下跌,只能說明市場處于恐慌之中,是系統性風險顯現,這也說明恢復市場信心很重要。在重大危機時,政府應該出面應對,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最終會回到公司業績這些基本面因素上來,這也是長期投資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