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提要:權力之手肆意干涉,是奇怪建筑、面子建筑大有“市場”的根源。正常的市場運作之下,可能偶爾會鬧一個笑話,但不可能頻頻鬧笑話。權力之手亂伸,奇怪建筑自然成災。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伍里川
昨天,“新華調查”發文指出:從“秋褲樓”到“馬桶蓋”,近年來,奇怪的建筑不斷在各地涌現。一些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個城市的“建筑地標”,實則是權力之手干預設計的“權勢地標”。
這幾年,奇怪建筑接二連三面世,多個成為網絡間流傳的笑料,慢慢也就被淡忘了。
但奇怪建筑的“好笑”只是表象,它背后的問題不能不被揭開。
“新華調查”總結了奇怪建筑“四宗罪”:山寨媚洋、貪大貪高、“洋設計師”的試驗場、短命。今年5月,石家莊市一文化園仿制“獅身人面像”,結果引來“正版”擁有國埃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洋相都出到國際上去了。
“建筑之外,城市公共建筑首先附加了當地官員的個人喜好與政績觀”,正因如此,城市的面子工程、權勢地標紛紛出現。一些城市政府甚至要求建筑設計“一定要驚世駭俗”,以博得關注,“炒熱”經濟,“哪怕被罵也行”。
這種“求罵”心態,折射出一種不擇手段的、畸形的“審美觀”。老百姓想不罵都難。
事實上,網友不是沒有審美水平,群眾內心很清楚哪些才是真正美的建筑。重慶等一些城市的網友曾票選城市最美建筑,而最后當選的總是那些既符合建筑美學,又符合“百姓審美”的建筑。
自然,也有人為奇怪建筑被吐槽叫屈,認為批評者混淆了“政府運作”與“市場行為”。這樣的認識很需要“內幕”來顛覆:因為廣州中新知識城規劃的挫折,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稱自己在廣州遇到了“規劃之神”——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地方規劃部門雖然人員組成專業,但更高一級的規劃委員會由黨政領導主持。中山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說,一些地方領導把自己當成城市“總規劃師”,真懂規劃的專業人員反倒成了畫圖工具。
權力之手肆意干涉,是奇怪建筑、面子建筑大有“市場”的根源。正常的市場運作之下,可能偶爾會鬧一個笑話,但不可能頻頻鬧笑話。權力之手亂伸,奇怪建筑自然成災。
建筑設計去權力化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在相關問題上,還極其缺乏問責的制度與例子。如果萬慶良不是因為反腐而落馬,其干預建筑設計的丑事又有誰來揭露抨擊?
干預建筑設計導致奇怪建筑出爐、出問題,卻跟沒事人一樣,這不正常。建章立制,就“權勢地標”進行嚴厲問責,這是應有之舉。
今年8月,安徽省出臺規定:建筑規劃設計應遵循重原創質量、節約資源等原則,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設計后評估制度,嚴禁領導干部因自身個人喜好隨意干預建筑設計,如經查實影響惡劣的,將追究其責任。今年10月,深圳南山區也有類似規定出爐。
應該有更多地方跟進。不僅要查領導干部因個人喜好干預建筑設計,還要提防領導干部因為利益驅動而對建筑設計說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