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互聯網消費是市場的“強心劑”,不如說是“穩定劑”、“催化劑”,其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影響也更為深遠。有關方面要解決好電商行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挖深挖好這座“消費金礦”,為市場添活力,為發展增動力
互聯網消費盛宴“雙11”過去不久,新一波消費大潮“雙12”又到了。今年“雙11”,僅阿里旗下的天貓就創下571億元的銷售額。再加上當天京東、蘇寧等其他電商的斬獲,互聯網上展現的消費能力令人咋舌。
近年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商務部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增長了10倍。特別是去年,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數據“步步高”迎來的卻并非一致的叫好聲。有人認為,電商造節、促銷,是在提前透支市場的消費能力,消費者不可能月月都當“剁手族”;有人認為,線上消費的大幅增長更多來源于線下需求的轉移;有人認為網購有“低價跑量”的特點,巨額交易不代表巨額利潤;還有人提出要警惕在線銷售的造假行為,一些商鋪為積累信譽進行虛假交易的“水分”并未擠出。
這些看法有一定道理。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看,網上零售額只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前景可期,卻力量有限。但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子商務產生的“增量消費”。有機構研究發現,1元的網絡消費額替代了0.60元的實體店消費,并產生了大約0.4元的增量消費。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減少了交易環節、節約了消費成本,而這些被節省的資金又被消費者用于購買更多的商品。小而言之,這有利于降低消費成本、改善消費環境,讓人們更敢消費、愿消費;大而言之,也可緩解部分企業產品過剩、需求不足的壓力,維護生產、商貿、物流等領域的穩定運轉,對保持當前良好的創業、就業形勢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在電商平臺不斷累積的消費大數據,也有助于分析居民消費水平、預測消費趨向,以便國家、企業在相關產業的發展布局上搶得先機。
從這些情況看,與其說互聯網消費是市場的“強心劑”,不如說是“穩定劑”、“催化劑”,其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影響也更為深遠。特別是當前,要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第一驅動力,需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消費的“含金量”,千方百計將這座“消費金礦”挖深挖好。
應該看到,當前電商行業面臨的形勢比較復雜。向下,有深挖消費潛力的壓力;向上,有消費轉型升級的挑戰;橫向看,有新技術對交易手段的影響,也有外部環境的掣肘。比如,今年天貓“雙11”,農村消費的貢獻已達10%,縣域和農村的市場潛力巨大。但縣域以下網絡覆蓋有盲點、消費金融條件差、物流配套不給力等,明顯抑制了新的消費力量釋放,消費環境亟待優化。又如,經過多年發展,電商的經營范圍已從日用百貨等小商品,發展到房子、車子等大件及旅游、娛樂等領域,這一發展軌跡是建立在網絡消費信用體系逐步建立的基礎上的。實現下一階段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還要看社會整體信用體系的建設和提升。此外,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合法商家和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等,都是阻礙互聯網消費“大步快跑”的“絆腳石”。
解決好這些難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電商行業的努力、配套產業的發展,更有賴于相關政策的推動,乃至市場本身的成熟。對此,政府和企業宜順勢而為、共同發力,有針對性地解決重點環節的重點癥結,挖深挖好這座“消費金礦”,為市場添活力,為發展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