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蓋茨比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得到了自己的“黛茜”,只是結局同樣算不上美好。
1920年2月,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人間天堂》出版,一炮而紅。他馬上發電報給澤爾達:“書賣得好,速來紐約”。當年4月,他們結婚。
兩人婚后生活豪奢,《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那些紙醉金迷的場景,是他們生活的忠實記錄。靠給雜志寫稿子,菲茨杰拉德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當時教師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夫婦倆是所有派對的座上賓,高級商店和酒吧的常客。讀者期待從他的作品中一窺上流社會。
不久,兩人感情瀕于破裂。澤爾達難以忍受自己只能作為著名作家的妻子存在。后來,她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癥。
1929年美國和全世界都陷入經濟大蕭條,屬于菲茨杰拉德的黃金時代悄然逝去。他在1934年出版的長篇《夜色溫柔》已不復盛名。酗酒、經常拖稿、不合時宜的風格,使得雜志和報社陸續中斷了向他約稿。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臟病突發,年僅44歲,遺留一部未竟之作《最后的大亨》。他死前已經破產。7年之后,澤爾達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頂樓,活活燒死。
兩人最后葬在了一起。他們的墓碑上鐫刻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家喻戶曉的結尾:“于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預言美國夢的破滅
許多人對書最深刻的印象,正如對巴茲·魯赫曼導演的同名電影一樣,是奢靡浮華的時代氛圍。但菲茨杰拉德強調的,是這種浮華中已經透出的腐味——販賣私酒、黑幫猖獗、農民背井離鄉涌向東部大城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惡果顯露,道德被打上金錢的烙印,物欲橫流、享樂至上……
他寫這本小說是在美國極度繁榮的1925年,這種底色無疑與歌頌享樂的普遍氛圍唱了反調,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說出版后銷售上的失敗。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兩年后,菲茨杰拉德接受了一次采訪,他在采訪中預言美國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著“全世界的考驗”:“人們都認為我們是這個世界最了不起的人,因為我們最富有,這樣的想法太可笑了。等一等這波繁榮高潮的結束!等一等下個太平洋戰爭或反對歐洲合并糾紛的開始!”那位記者被這番話逗笑了。
1929年10月19日華爾街大崩盤,美國迎來持續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讀者才意識到這是一部預見性的小說。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屈靈在1951年說,菲茨杰拉德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清楚,美國這個社會體制的嚴酷之處。與他同時代的小說家都開始被遺忘,比如卡貝爾、多斯·柏索斯、斯坦貝克、德萊塞和法萊爾,剩下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也許只有福克納和海明威。(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