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哲學大師的書都是我計劃要讀的,因為在我看來哲學是最高級的學問,哲學講道,而道是做人和 做事的最高境界。今年讀了兩本書,一本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大師海德格爾的《林中路》,這是早就想讀的,一本是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兼哲學家安瑟姆· 基弗的《藝術在沒落中升起》。巧合的是,兩本書的譯者都是同一個人,著名哲學家、同濟大學的孫周興教授。一翻開《藝術在沒落中升起》,我便被基弗的一個觀 點所吸引,他說“繪畫是為認識,認識是為繪畫”,“藝術即哲學”,這比我關于藝術的思考更進了一步,我始終相信藝術的生命從根本上說在于其思想性,而不在 于其美學價值,傳世的藝術作品因其思想而價值永恒。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堅定了我的信念,他說“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已經自行設置入作品中了”“藝 術的本質或許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基弗“藝術即哲學”的觀點似乎讓我又開了一點兒竅,他似乎告訴我們,藝術和哲學原本就是一回事兒,是一 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即感性、現象的一面和理性、抽象的一面,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另一位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有一部名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把世界 分為意志的世界即存在于人內心的抽象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即外在于人的具體的世界。這又讓我不禁想起法國著名藝術家高更1897年創作的名畫《我們來自哪 里?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里去?》,它似乎對藝術和哲學的同一性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人對于事物的認識和思考,有時是理性和邏輯占主導,有時又是感性和形象 占主導,兩者缺一不可,既需要哲學思維又需要藝術思維。難怪在生活中,人們既把做事的最高境界稱為“有道”,即達到哲學的高度,又把這種最高境界稱為“藝 術”了,任何事情做到最好都在“道”上,同時它也便成為一門藝術了。足球講究足球意識或智商,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政治講政治智慧,同時它更是一門藝術。 出版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活動,它既需要知識、智慧,同時也要求有表達的藝術。幾年前看過一本朋友送的書,是美國著名文學家和哲學家安·蘭德主編的《商人為什 么需要哲學》,很受啟發。企業講究“經營之道”,出版企業也不例外,同時管理也是一門藝術,看來我們要學的東西還真不少呢。
(作者為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