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山
商洛這塊地方,洛南縣獨具地域特色。全市7縣區,洛南居北,南部6縣區均屬長江流域,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多有荊楚文化色彩;唯獨洛南盡屬黃河流域,其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是典型的北方特征。所以,其文化類型,無疑應屬于黃河中原文化圈。現在商洛人常說商洛是“水分江河,地跨兩域”,指的就是這一特點。
洛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并非一句套話。古今中外歷史,凡是神話和民間傳說豐富的地方,都是人類文明開化最早之地,如古希臘神話與傳說極其豐富多彩,就成為歐洲文明的源頭。在商洛地區,洛南就有這樣的特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考古發現早在50多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洛南就已有我們的先民生活和繁衍生息,洛南城郊花石浪古遺址,大體與北京、藍田人生活的年代相仿。關于倉頡造字的傳說,更是中華文明的兆端。傳說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其一生活動蹤跡就在今陜西、山西、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而其史官倉頡是今陜西白水人。這樣從地理與人際關系上推想,倉頡隨黃帝南巡至洛南,首創漢字,就自有他的合理性。關于“河圖洛書”的傳說,雖頗為神秘,倘若聯系上述考古發現及倉頡造字的故事,這個說法在洛南代代流傳,并非偶然。再如關于曹子建《洛神賦》靈感源于洛南的洛河的傳說;唐代醫學家韋善俊曾隱居洛南,采藥為民療疾;茶圣陸羽洛河取水烹茶等等,無不彰顯出洛南人文歷史的悠久,文明的早著。洛南洛南,郁郁乎文哉!
文化的濃郁遂使得洛南鐘靈毓秀,顯出別一番光彩來。洛南立縣時間僅于次商州,然而教化之推廣流行,達官顯宦之多,都遠勝于商州。前史難以稽考,僅明、清兩朝,如張鵬、盧鼎、薛國用、冀宣明、陳綬、黃理中、王樸輩等,不僅官位顯赫,而且經史兼修,書畫技藝亦是一時之翹楚。尤其像明代萬歷進士薛國用,祖孫三代“一門三進士”,恐怕在商洛也是僅有的。因此,說洛南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絕不是虛譽和夸飾。
書法繪畫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大家族中最具藝術魅力的部分。西方的油畫唯求寫真,是西方實證哲學思維的體現;中國的水墨山水,不求形似而意在傳神,體現出中華民族哲學思辨觀念,獨具民族藝術特色。把文字書寫變成藝術,則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中原文化圈之洛南,自然深得近朱之惠。
這部《洛南文脈·書畫卷》,是由著名書畫家何伯群先生領銜編輯的。全書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公私收藏的非本縣籍的古今大家名家的作品,上自宋代,近及當代,共85家,作品97幅。其中古代有宋代岳飛、明代王鐸、清代王文治等20多位大家;現代有石魯、趙望云、張仃、何海霞等40多位杰出藝術家的作品收入,尤為珍貴的是,其中還有蔣中正、胡耀邦兩位政要領袖的遺墨。這些作品,書以載道,道道非常道;畫以寄興,興興非常興。此道此興,將文化價值推向了高致,實屬難能可貴,令人感佩。第二部分是洛南本籍先賢作品,共32位,作品38幅。上自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冀宣明、陳綬、王樸,近至楊林興先生等人,其作品之精美,筆墨之高雅,皆具大家氣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逆波沖折之回川”,堪稱經典,令人仰慕。第三部分是目前活躍在書畫界的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精選,共139位,作品146幅,既有耄耋老者,亦有青年才俊。其作品既有對傳統的傳承堅守,又有個性鮮明的創新與突破,筆墨老道,章法嚴謹,流麗典雅,大氣淋漓,鑒賞之下有不回腸蕩氣者幾稀。諸如何伯群、石子玉、米小囤、王延年、原康生、趙洛營、陳濤等,皆堪稱當代大家而無愧。其中許多人的作品已走出國門,享譽海外。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據說全縣書畫創作者有近千人之多,社團眾多,活動頻繁,這在商洛也是獨有的現象。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卿云既顯,祥瑞日新。第四部分是附錄,以翔實的文字從多方面展現了洛南書畫事業發展的歷史背景、人文脈絡、組織活動及部分名家的藝術風格特點,讓人們明白洛南書畫事業之所以蔚為大觀,絕非偶然,其來有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