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講了一個尋找走失兒童的故事,父親雷澤寬丟失了兩歲的兒子,于是他上路尋找了十五年。途中,他遇到了被拐、長大后的小伙子,遇到了正在丟孩子的事件,遇到了好心的警察、熱心的網友,還有強大的幫尋力量。被拐長大的孩子,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丟了的孩子在志愿者和警察的幫助下回到了家里。
可是十五年前丟失兒子的雷澤寬,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他繼續上路,因為“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是一個父親……”這是多么強大卻內疚的力量,是多么無奈卻蒼涼的命運。
魯迅先生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句話形容失孤父親雷澤寬,再恰當不過。
藝術創作里,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最讓人感懷的莫過于那些“尋找”與“錯失”的糾葛、“失望”和“希望”的起落,可是現實不是,現實比這更殘酷。
為了拍電影,我采訪了六七十個案例,采訪了相關的工作人員,跟蹤過那些找家庭的被拐孩子……電影和小說里很多細節都是取材于真實發生的事。在整個構思的過程中,我一度沉浸在這種悲苦的、無法自已的情緒中。最早,我約王中磊先生談這個項目的時候,我一邊講,一邊哭。他對我說了四個字:“你不冷靜。”當時我并未理解,而因為別的事情,這個項目重又被提起已是兩年之后。
我并未忘記我初始時的那份激動和感懷,反而由于時隔兩年,再翻看那些素材,一些東西在我內心沉淀,我覺得更成熟了:我不是為了讓大家“哭”才要做這樣一個電影,我是想讓大家“思考”才要做這個電影。思考什么?思考我們的生活現狀,思考社會事實,思考我們的力量,思考我們為什么哭——因為感動、震撼;因為我們都有一份向善趨美的心,去愛護純潔無瑕的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一些事情,在公德和社會效益方面,出一分美好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