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周 垚)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是時代的要求,是現代文明的要求,是媒體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標志,更是記者的使命與價值所在,它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憐憫。多一份人文關懷,少一些冷漠,這不僅是記者的良知,更是媒體的責任。
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在充分信任、互相尊重、認真傾聽、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同一條新聞線索,同樣的采訪對象,有的記者能輕松打開被采訪者的心扉,掌握許多珍貴材料,而有的記者極盡努力,仍然得不到采訪對象的配合。癥結就在于記者是否換位思考,是否把自己當成最普通的人,是否用一顆平和的心態進行溝通交流。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應該用心傾聽,少打斷被采訪者的談話,充分尊重他的話語權,為下一步深入采訪做好鋪墊。
換位思考就是要記者把自己假想成被采訪對象,站在對方的角度、位置、立場和角色思考問題。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的本質就是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從尊重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關注人本,不要強人所難。一名好記者不僅需要敏銳的新聞嗅覺、過硬的業務能力,更需要一份與讀者血肉相連的感情,一份悲天憫人的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在報道中自覺地去換位思考,作品才能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新聞發生后,特別是面對有價值、有看點的新聞,參與報道的媒體都會思考如何做深做透,如何做出新意。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時,一定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去考慮稿件采寫中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就宏觀而言,要考慮社會反響會怎么樣,有沒有違背新聞采寫原則,有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等。就微觀而言,要考慮材料取舍的傾向性,特別是有沒有侵害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等,將當事人的感受、感情充分考慮到新聞的各個環節中,真正尊重個體的心靈、情感、意愿。
現代新聞事業之父普利策獎的創始人約瑟夫·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普利策的這席話道出了記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時代的“哨兵”。正因為是“哨兵”,記者必須在觀念上與時俱進。如果觀念落伍了,作品就體現不了時代性,而且可能缺失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要做到與時俱進,一要敢于直面敏感的題材,帶著責任心深入調查采訪,尊重事實,準確梳理整合群眾的意愿表達,客觀報道。二要認識到人文關懷精神在報道中的作用,在采寫稿件時多點人性化思考,不墨守成規,這樣既能弘揚傳統的價值觀,又能賦予它們時代性和人性化,這樣的報道讀起來才會讓人感到可讀、可信、可親、可用。
人文關懷是新聞職業道德之一。媒體只有不斷提升新聞記者的人文素質,真情關懷各類報道對象,真切感受廣大受眾的心聲,才能贏得受眾的尊重與信任。同時,記者只有具備了厚實的人文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尊重、關心報道對象及受眾,公平、公正地反映報道對象的生存現狀。最美女記者曹愛文在一次采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不是先去采訪,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這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她身上強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遇上大事件,記者搶新聞是本能,但曹愛文沒有去搶新聞,而是先救報道對象,這才是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的關懷。只有執著地弘揚人文關懷,使公平、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觀融入人們的心靈,新聞媒體才能肩負起歷史社會的責任,不斷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