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啟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困山村要致富,農民生活奔小康,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抓產業,產業引領、產業奠基、產業支撐才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根本出路。只有重視建設產業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創立產業品牌,占領市場,增加收入,才能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管理科學化、產品市場化,促進農業穩定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李彩風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依托產業強村富民,其發展思路、發展軌跡和發展中的一些經驗做法,對我市其他地區同樣具有借鑒和示范作用,對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留下諸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因地制宜是基礎。我市在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上經過了多次探索,過去統一要求農戶稿種養業,不少地方都以失敗告終,關鍵是沒有因地制宜。上河村核桃產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氣溫氣候、土壤土質都非常合適。由此可見,在農業特色產業選擇上,首要的問題是要貼合當地實際,不能盲目“跟風”,照搬照抄別處的做法,應立足本地實際,創造性的借鑒別處經驗,做到因村制宜,不搞路邊花,不搞一刀切,不做表面文章。就目前我市發展主導產業,要按照“穩糧、擴經、強牧、興藥、優果”的思路,大力推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以園區建設為抓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重點發展核桃等農業“八大件”,加快發展茶葉等十個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發展食用菌等十個地方特色農產品。
啟示之二:群眾參與是前提。農業的弱質性、農民的弱勢性、農村的落后性決定了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這些支持包括政策、資金、技術、服務層面,但是發展特色產業更要遵循市場規律,尊重群眾意愿。因為群眾是產業發展的主體,他們不僅是發展的受益者,更是發展的推動者,一切工作離開了群眾的支持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縱觀我市農村產業發展過程,其中不乏慘痛的教訓。過去的一些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群眾被牽著鼻子走,處于盲從的位置,導致老百姓對產業項目不支持、不接受,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黃姜、蠶桑等產業發展都曾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因此在發展產業的道路上必須要引導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啟示之三:科技提質是關鍵。農業是面臨市場、自然雙重風險的弱質產業,因此科技創新是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升級、助推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上河村核桃產業的成功發展正是堅持了“樹木三分種,七分管”,李彩鳳帶領村民們把核桃樹當成自己的娃來管,把核桃園當成自己的家來看。省市核桃林果專家是這里的常客,他們從核桃栽植、育苗、嫁接,到病蟲害防治、防霜凍、修剪整形、高接改良、科學管理,再到采收加工等,手把手向農民群眾傳授實用技術,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全村的核桃建園嚴格實施程序化、規范化管理,村支部把核桃生產各個環節、四季管理制定了日程表和路線圖,建起了全區第一個村級氣象站、成立了核桃產業合作社和產業協會、注冊了“商河牌”商標,為下一步延長產業發展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奠定了堅實基礎。
啟示之四:經營機制是保障。近年來,“菜賤傷農”“瓜賤傷農”“果賤傷農”等事件在各地頻繁上演,農產品屢屢陷入暴漲與暴跌“過山車”的怪圈中。為此,上河村核桃產業發展在經營機制上做足文章,推行“基地+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在生產環節嚴格園林管理,禁止核桃青采,確保產品質量;在銷售環節合作社抱團創業,打擊客商壓級壓價,確保優質優價,提升競爭力;在產業鏈延伸上,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產業合作社不僅讓核桃樹長的好、果子結的多,而且還能買上好價錢,產品供不應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河村正是創新了這一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