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重慶12月24日電(通訊員李充記者張國圣)1954年成立的重慶市云陽縣川劇團,到2011年時只剩下了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6個人,全團的債務卻高達160多萬元。這一年,云陽縣委宣傳部著手對“早已山窮水盡”的川劇團進行改制,一切都以“出人才、出好戲、出精品”為標準,將改制組建的云陽縣藝術團推向文化大市場。
“區縣的文藝院團如果只吃財政買單的‘大鍋飯’,肯定沒有活力,也絕對沒有市場和出路。我們的改革思路,就是激發他們的活力,鼓勵他們拓展文化市場。”云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文軍說。云陽縣委縣政府調研后,決定以“企業自主運作+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半扶半放”地推動藝術團的市場化運作。
有了完全自主權的藝術團,按照藝術創作規律,通過多種措施打造文藝精品,通過加強對外合作豐富創收渠道。縣委、縣政府也通過財政資金購買高水平文藝服務的形式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64歲的周禮文兩年前被返聘回藝術團,改制后,藝術團又從全國招聘了舞蹈、音樂、曲藝、雜技等專業演職人員40余人。3年來,全團共打造了40余個文藝精品,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10余個。其中,話劇《彭家樓子》榮獲重慶市2014年度“五個一工程”獎,歌伴舞《天下第一缸》獲得中國第十一屆藝術節全國著名景區主題歌曲大賽優秀獎。改制前已多年“足不出戶”的藝術團,3年來共承擔和參加各類演出近600場次,僅50余場商演就創收150余萬元。藝術團還應邀在中國文博會等全國重要文化活動中演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明顯提升。周禮文說,現在的薪酬水平讓人感覺“勞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