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一些老人說些埋怨話:世上就沒有養爺的孫子。此話通常是在這樣兩種情況下說的:一種是爺爺逗小孫子玩時,故意伸手要孫子手中的食物,小孫子往往會將自己愛吃的東西立馬藏向背后,這時爺爺會打趣地說,世上就沒有養爺的孫子;二是每當已長大了的孫子不聽爺爺話時,爺爺也會生氣地說,世上就沒有養爺的孫子。小時候聽了這話難明真情,后來才弄明白這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盡管家教很嚴,百善孝為先,兒女孝子多的很,但真正能養爺的孫子確實很少。一是那個年代的人壽命普遍不長,故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當爺爺走時,孫子一般都還未成年,無力養活爺爺。我的爺爺1950年過世時,雖已七十又三,這在當時也算是高壽了,可我那時正在上初中,爺爺沒花我一分錢,沒吃我買的一口東西就走了,這已成了我終生的遺憾,后來只有在每年清明節上墳時給爺爺奶奶多上些香、多燒些紙罷了。在那個年代,即使少數老人能活到八九十歲,孫子也已成人,但是孫子們大多數都守在農村,經濟不活,掙錢不易,想養爺也是有心無力。
現今社會大不一樣了,人民生活大為改善,全民普及醫保,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人活七十古來稀”已成為歷史,城鄉八九十歲的老人都不少。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孫子們一般都已成人,或上班或打工,都能掙錢了,自然就有條件養活爺爺奶奶了。
春節過后,我在街上碰見了一個一直住在農村的小學同學,今年整八十,抽了一輩子旱煙。那天一見面,他卻掏出一盒硬中華給我散,見我有些驚奇,他忙說這是在外打工的孫子過年回來給他買的,太貴了,但這是孫子的心意,言語之間,好是高興。正月去公園鍛煉,見到不少老伙伴都穿著很時尚的新衣、很高檔的皮鞋,有的說是兒女過年時給買的,也有不少老人說是孫子給買的。一時間大伙像老小孩一樣,都在情不自禁地夸獎自己的孫子。一個說他那剛上班不久的孫子過年回來給他1000元,讓他想吃啥就買啥;一個說他在國外上學的孫女年三十打回電話,再三叮囑他一定要保重身體,明年畢了業第一個月掙的錢就寄給他花;一個說就連他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子都懂得孝敬爺爺,吃小食品時常常會先給爺爺嘴里喂,“強迫”他非吃不可……
如今,能養爺爺的孫子越來越多,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更是學校教育的成功。(商洛之窗 作者:齊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