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胡適的晚年偏離了自由主義者的行動路徑,從他與吳國楨的爭執,以及三番五次要辭去《自由中國》發行人,以及雷震事件上的態度,胡適顯示出了老年人的暮氣和偏離自由主義原則的妥協和軟弱。這可能與胡適的個性,以及他從小受到的“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教育相關。胡適從來不是一個斗士,也缺乏長期與權力直面抗爭的勇氣,以及與權力徹底的決裂性。蔣介石當面詢問“你就是劉文典”,像劉文典當即回應“你就是蔣介石”,因此被蔣下令抓起來,這種行為在胡適那里是難以做出的。
另外,在胡魯的研究方面,如果能夠運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從兩人早年的生活,以及性格方面入手,對胡魯進行分析,或許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兩人從小都沒有父親,婚姻都是遵從母命而維持舊式婚姻等等。而類似的童年,卻造就了兩人性格等諸多方面如此大的分歧,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許,心理學的解釋能給我們以啟發。(作者: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