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過的最讓人惡心的作品,當然巴拉德的文字出色,這不可否認,但我絕不會推薦這么一本書。——《泰晤士報》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G.Ballard),英國小說家,4月19日在英國家中去世,終年78歲。巴拉德最為知名的作品應該是寫于1984年的小說《太陽帝國》,于1987年被斯皮爾伯格拍成同名電影。書中所講的是一個成長于“二戰”期間上海的英國男孩的故事,這也很接近巴拉德的經歷。“1930年11月15日,我出生于上海綜合醫院。多年后,母親常對我說,由于她身材苗條,而我的頭太大,以致在分娩時受擠壓變形。”
巴拉德的晚年自傳《生活的奇跡》(MiraclesofLife:ShanghaitoShepperton)的開頭這樣說。他回憶自己在新華路31號的洋房中的生活,聽見“收音機里播放著蔣介石的抗戰講話,內容卻不時被日本啤酒的廣告打斷”。珍珠港事件后,美日正式宣戰。巴拉德全家在1942年被羈押在龍華集中營。與《太陽帝國》里的描寫不同,現實中他并沒有像吉姆那樣被迫與父母分開。他寫道:“被關押的最大一個好處就是你有更多的時間與父母相處。在我的生命中,我第一次與父母在一間屋子里同吃同睡。”
十幾歲時,巴拉德回到英國,曾經在劍橋學習醫學專業,但并未取得學位。1950年代初期巴拉德到駐加拿大的英國皇家空軍服役,同時開始創作小說。巴拉德被認為是一位反烏托邦小說家,他的作品里常常觸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的話題,因此他也常常被歸入“科幻小說家”的名單中。
1956年,巴拉德的兩個短篇《關口》和《普瑞瑪·貝拉唐納》分別發表在《新世界》和《科學幻想》雜志上。《時間的聲音》被認為是巴拉德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上還保有傳統科幻小說的特點,但他深受超現實主義繪畫和早期流行藝術的影響,興趣很快轉移,他避開了諸如時空旅行這樣的傳統科幻題材,代之以對未來的頹廢和災難的描寫。1962年的《沉沒的世界》描寫了陷于水中的倫敦,充滿隱喻,也使得一些科幻小說的讀者離他而去,人們把他當成了一個悲觀厭世主義者。隨后兩部作品《燃燒的世界》和《結晶的世界》更加走向極端。
巴拉德在美國諾頓(Norton)出版社的編輯羅伯特·韋爾(RobertWeil)說,巴拉德的風格或許會讓人把他的作品視作科幻小說,不過這和把奧威爾的《1984》或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稱作科幻小說是一回事。
從文學角度來講,《太陽帝國》也許并不能稱作是巴拉德的代表作,雖然由于電影的關系讓這部作品得到了比他其他作品更多的認知。《太陽帝國》既來自他的童年記憶,也從他自己的超現實想象中汲取了營養。小說中充滿了各種意象:空蕩蕩的游泳池,廢棄的大樓等,他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世界就是一個“各種超現實景象構成的奇觀”。
巴拉德的一些著名的作品則是飽受爭議,激起了極端不同的兩種評價,他的推崇者里包括《發條橙》的作者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以及美國著名的學者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使得巴拉德成為人們眼中一位具有煽動性的作家的是他出版于1969年的《暴行展示》(TheAtrocityExhibition)。《暴行展示》是一本實驗性的小說,文體上則是把敘述和類似科學報告的文字混雜在一起,涉及了越戰、夢露之死,以及詹姆士·迪恩和詹妮·曼斯菲爾德的車禍等,把大眾媒體、暴力和性聯系在了一起。尤其引發評論界憤怒的是書中題為《刺殺JFK,作為一次下坡路上的摩托車比賽》的一章。此書最初在美國出版時出版社很快銷毀了所有的印本,直到三年后由另一家出版社更改題目后再次發行。蘇珊·桑塔格在給《紐約時報》書評增刊寫的評論里稱他為“值得嫉妒和尊敬的巴拉德”,給《暴行展示》的評價則是“微妙、粗暴,智力型的,讓人興奮”。可另一位英國作家保羅·魯索(PaulTheroux)則形容說,“充滿了華而不實的觀點,虛假的數據,充滿了對電影明星的令人惡心的迷戀,以及對各種美國品牌和用品的性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