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出現,無疑是一場載體革命,人們對這場革命歡欣鼓舞。好了,人們寫了文章,不用求這個、求那個,你不給我發表,我自己貼到博客上去。文章發到網絡上,不僅中國人能看到,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是何等開心的事。有人想當作家,無須別人批準,自我批準就是了。中國人自由書寫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網絡上許多洶涌而來的文字還談不上是文學,不能用傳統的文學價值觀去衡量
然而,網絡的負面作用也不可避免地顯現了出來。
實不相瞞,我不愿讀所謂網絡文學,也很少讀網絡文學。我年過六旬,所剩的時間不是很多。很多文學經典我還沒顧上讀呢,哪里會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讀那些消費性的東西上。我曾給《文匯報》寫過一篇文章,對用網絡給文學冠名就不認同。我認為網絡只是一個平臺、一個載體,它本身并不是文學。如同石頭、竹簡、羊皮、紙等都曾是文學的載體,我們卻不能稱之為石頭文學、竹簡文學、羊皮文學和紙文學一樣。無論文學的載體怎樣變化,天不變,道亦不變,文學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歸根結底,文學要求創作者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悲憫的情懷,真誠的態度,去寫人,寫人的豐富感情,直抵人性深處。作品品質的高下,取決于創作者人格和創作水平的高下,網絡的出現,從本質上說,給創作者幫不上多少忙。網絡帶給作者和讀者的,往往是一種錯覺和誤會,因為許多洶涌而來的文字還談不上是文學。
對所謂網絡小說,我并不是一點兒都沒看過。有一年,北京有關部門組織了一場網絡原創小說大賽,邀我去當評委。我跟評獎組織者講的條件是,讓我當評委可以,我不在電腦上看作品,只看紙上的東西。我固執地認為,紙上的東西才是有根的。他們給我送來了一大摞打印出來的小說,恐怕有好幾斤。那幾天我看得頭昏腦漲,后悔接了這個活兒。看那樣的東西,不再是閱讀,只能是瀏覽。不再是享受,簡直就是受罪。不能說一個有靈氣的作者都沒有,也不能說一篇說得過去的作品都沒有,但恕我直言,絕大多數作品與文學的本質相差甚遠。我的評價是:情節是虛假的,細節是編造的,人物是干癟的,情感是蒼白的,邏輯是混亂的,語言是粗糙的。我特別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網絡語言,有的語言是那樣粗鄙,讓人不愿寫出來,更羞于說出口。
我曾跟一位每天上傳一萬多字的網絡寫手交談過,他直言不諱地說,他從不考慮自己的作品是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不考慮所寫的東西是否能留存下來,能讓上了一天班的人看后一樂,他自己能賺到點擊率,賺到稿費,就算完成了任務。我相信他的話是真誠的,他吃的是青春飯,生存也不容易。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他們的寫作就不必苛求,也不能用傳統的文學價值觀去衡量他們的作品。
無論在什么平臺上寫作,寫作者都要保持對文學的癡情,保持藝術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