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勇認為,從供給角度看,房價風險、利率風險、老年人房屋產權難以確權及70年產權規定等制度性因素,都抑制了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反向按揭產品的積極性。“目前少有銀行做此業務,表明銀行傳統業務利潤豐厚,在“以房養老”相關配套措施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他們也沒有太多動力去創新。”
那么,在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既然提出的是將“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那么,保險公司對此又有何作為?
據記者了解,幸福人壽最早在國內提出了“以房養老”的概念,但是時至今日,該業務仍未付諸實踐。
就此,記者詢問了太平人壽重慶分公司、新華人壽保險重慶分公司、泰康人壽重慶分公司等多家保險公司,得知幾家保險公司均未開展“以房養老”的保險業務。
“公司只推出了商業養老保險,年輕時買商業保險,等老了拿養老金。”新華人壽保險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以房養老”面臨的困難比較多,例如房屋產權、房屋估值等,此外還有遺產糾紛等問題。具體操作起來的話,都有很大的難度。
這位負責人坦言,保險公司開展“以房養老”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時處置房產。
金融機構都希望將房產變成金融資產,這就需要配套的金融工具,需要資產證券化。“保險公司收了房產能干嘛?還是要走拍賣程序,最終才能拿到現金流,過程就復雜了,且市場風險很大。”
而對以后是否會試水“以房養老”,多家保險公司表示“暫時沒有打算” 。
最為重要的是,對于農村地區老年人來說,“農村宅基地不允許買賣”,這個試點對他們來說,沒有實際意義。
試點不會太順利?
可見,一個看上去不錯的養老解決方案,卻遭遇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困惑。
同時,在網還流傳著一種過激的觀點:“以房養老”是政府讓個人年輕時去買房,年紀大時又變相將房產收回,政府在逃避養老責任。
針對質疑,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解釋說,“以房養老”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金融服務工具和產品,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自愿的、可選擇的、補充的養老方式,不是一項養老政策,基本養老保障還將以政府為主導。
以此可以理解,政府試點的“以房養老”措施并不是強求每個老人必須這么做,而是根據自愿原則,有房子、有需求又愿意拿出來抵押的老人才會嘗試“以房養老”。
長期從事日本養老產業研究的地產專家劉技成告訴記者,日本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該國的“以房養老”制度就是針對一些退休后的低收入老人,他們將自己的住房抵押給銀行,來預支貸款獲取生活資金。中國的“以房養老”和日本的十分類似,而且群體更加龐大。
“由于我國養老制度還不夠完善,很多‘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比較麻煩。”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于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家庭的老人已無子女贍養,但是由于房子自己要住,又不能賣掉,如果反向抵押就可產生現金流用于養老,提高老年人的養老消費質量。
在他看來,“以房養老”的前提是要明確政府的責任以及與市場的邊界,不混淆不交叉。同時以制度法規保障老人利益不受損害,那么就可以打消老百姓的許多顧慮。
“探索多元化、多途徑養老就具有重要意義,可未雨綢繆應對老齡化趨勢以及養老壓力的增加。”于陽說,可以預見,在一段時間內,“以房養老”試點不會太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