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觀察各類地板企業的新聞發現,很多企業都會在新聞最后添加微信二維碼或是提醒關注自己的公眾微信號,幾乎沒有企業提及自家的官方微博。自微信興起之后,大眾都把更多的關注從微博轉到了微信上,企業也是如此。
但細細比較微信與微博的不同就可以發現,很多社會性事件都是由微博傳播開來的,微信就顯得有些“小家子氣”;在微博上,批判社會、批判政治總會引來一些贊同之聲,但在微信里人家“鳥都不鳥你”;在微博里看轉發量、在微信里看有多少人點了“贊”……這些細微的不同之處表明,微信由于它的隱私性,連接一個“熟人網絡”,更注重強連接;微博就相反,對壞消息或者是稱之為消極的信息比較敏銳,很多頗有公信力的微博大V就是依靠對事件的深度分析或是真實爆料來獲取更多的關注,這樣一比較之下,微信的信息過于瑣碎和缺乏公信力,跟微博里普通的個體用戶很類似。這背后折射的就是現在的社交媒體里“人”與“非人”的巨大不同。
當涉及到盈利問題時,微信與微博也同樣有著顯著的差異。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微博、微信里的一般用戶,正因為身份是個體“人”,所以他們相互之間不僅可以交談、互動,還可以做朋友,但機構用戶因為是“非人”,而且無論營利或非盈利的使命和調性明顯與否,在這個信息高度碎片化、信任欠缺的平臺里,個體受眾的線上線下消費/參與意愿,總體趨于謹慎,往往不過單純點贊(弱連接),而和官網深度互動(含轉發、評論等強擴散行為)的可能性相對更小。
基于此,官方微博尤其是企業官方微博的最大期望,是通過互動與傳播和受眾成為高黏度朋友,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受眾及其朋友的購買動機。否則,就做一個純粹弱鏈接的宣傳平臺,接納受眾只“收看”而不“傳播”,企業做好商品與服務就對了,別奢望諸如社會網絡與顧客關系管理等太多太高級的功能。
相同的信息內容,官方微博收到了更多贊,而轉發者收到了更多評論和轉發。”這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周庭銳在撰文時點出的重點。
所以企業或商家期望單純依賴官方微博來達到擴散具有商業目的的信息,這種想法不太現實,或許這可以用來解釋“官方微博”這種宣傳手段為什么在地板行業中接受度這么低的原因,要真正形成一個個體對品牌的完整印象或許靠微信真的比較快一點。
2014年在筆者看來是企業戰略轉型、社會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改變必然帶來焦慮,整個社會被焦慮感裹挾之后對壞消息會更加敏感。南京護士被毆、昆明的恐怖襲擊以及“馬航事件”都讓大眾的視線中蒙上了一層灰色,這個時候企業的官方微博要想“突圍”就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對事件的討論中來、敢于表明立場并且要建立良好的社會公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