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東興成為古代通往安南、占城、暹羅等國的朝貢貢道。清朝光緒年間,東興邊民與越南邊民就開始互市貿易,清末與越南芒街聯建“國際鐵橋”后,邊貿繁榮,盛極一時,在20世紀30-40年代,東興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及美、英、法等國的重要通商口岸,東興商賈云集,市場繁榮。
上世紀80-90年代,一些臺灣人意識到越南原材的優勢,帶著中國傳統古典家具的圖紙,找到越南師傅進行加工,生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紅木家具,中越傳統家具的文化交流,逐漸延伸開來,工藝品、家具設計、生產以及工藝在越南逐漸得到發展。1992年,國務院批準東興開發開放,中越邊貿經濟從此復蘇。有超前意識的東興人開始跨過邊境進入越南創業;越南邊民也逐漸涌入東興做起邊貿生意,其中,就夾帶著部分紅木工藝品。
1993年,位于東興口岸處以經營“越南紅木工藝品”的小店,成為東興紅木產業萌芽期最有力的見證。中越紅木貿易的大門自此打開,東興眾多的資源優勢滋養了紅木產業在這里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東興紅木發展的“近水樓臺”優勢,使得一些曾做服裝、電器、家居用品及小商品的邊貿企業,逐漸轉到紅木行業“淘金”,催生東興紅木產業自然形成,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
2000年,伴隨“紅木”概念的深入人心,紅木產業實現歷史性飛躍,捷足先登的東興人有了更加明確的思路和方向。黃花梨、紅酸枝等珍稀紅木材料成為東興紅木產業重要的材料進口和家具加工用料。不甘于僅做紅木工藝品貿易的企業,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大量越南籍務工人員的優勢,紛紛做起紅木原材料進口、紅木家具、工藝品的加工生產。
東興紅木產業進入黃金時代,紅木家具店、加工廠、工藝品店隨處可見。而紅木邊貿生意更是異常火熱,眾多東興紅木產業人為自己賺得了第一桶金。東興紅木產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具有品牌意識的紅木企業,為規范市場,誠信經營,開始運用權威科研部門打造自身品牌的規范性。至今,東興的陳園紅木還保留著2000年專為家具做的鑒定證書。“坐等收錢”的先天優勢,吸引了包括福建、浙江、四川等全國各地的商人紛至杳來。2007年前后,東興從最初的幾家紅木工藝品店,已發展到近30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紅木企業。
東興紅木產業的自然形成和迅速崛起,讓這個邊陲小城充滿了神秘色彩,探究其發展迅速的原因,資源優勢是關鍵。東興臨近越南,沿邊、沿海、沿江,區位優勢突出,是廣西乃至中國通往越南以及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兩廊一圈”、泛北合作“一軸兩翼”的核心地帶,有陸地邊境線39公里,海岸線50公里,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東興市區與越南芒街市僅相隔一條數十米的北侖河,每年的進出口貨物達幾百萬噸,出入境人數每天可達1萬多人次,在廣西同類口岸中出入境人數位居第一,是紅木工藝品、成品、半成品入境的重要通道。
東興面向北部灣,背靠十萬大山,海洋文化、邊境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交織,邊、海、山、民族風情獨具韻味,金灘碧浪、紅樹金花、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豐富,形成了“上山下海又出國”的特色旅游品牌,吸引眾多游客。豐富的旅游資源帶動了東興紅木產業的發展,同時,紅木產業的發展反作用于旅游,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中國傳統家具的紅木原材料主要來源于非洲及老撾、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東盟國家,東興恰是中國連接東盟的橋頭堡,材料豐富,包括酸枝、黃花梨、黑檀、雞翅、草花梨、紅檀、烏木、香樟、沉香等多種優質材料,與其他地區和國家相比優勢明顯。自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優惠的稅率讓東興紅木產業占了先機。
1996年,國務院出臺邊貿管理新規,規定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享受降低50%關稅的優惠;邊民互市,每位邊民每天可“肩挑手提”3000元的商品免稅出關。東興邊貿飛速發展,貿易方式呈現多元化,兩地貿易逐步由單一的貿易形式向以互市貿易為主、邊境小額貿易為輔的多種貿易方式轉變。邊境貿易直接帶動和促進了邊境旅游、房產、物流、運輸、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免稅政策更加利好,每位邊民每天可帶8000元的商品免稅出關。“興邊富民”的邊貿政策,讓邊境百姓直接受惠,大大刺激了邊貿經濟的發展。紅木邊貿往來,在大環境利好前提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東興地域特色明顯,紅木古典家具、紅木工藝品、木雕、漆器、收藏品融匯了京族民族風格和東盟國家特點,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東興紅木民族文化”。同時,海濱城市與海洋文化的博大寬廣、包容、理性、奮斗的精神,使這里的人文環境和諧、團結,而家具產品也融入了創新的海洋文化。
自2010年國家確定建設廣西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以來,越來越多的中越商人選擇在東興租店經商。另外,相對越南,中國在收入、待遇等方面較高,吸引了眾多“跨國上班族”。東興特殊的區位和政策優勢愈加凸現,吸引國內外眾多商家從全國各地匯集于此,或開店,或以此為跳板,把生意發展到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東興享受國家給予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沿邊開放城市優惠政策、邊境經濟合作區優惠政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優惠政策、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優惠政策、僑務優惠政策和邊境貿易優惠政策。此外,東興市根據實際情況還制訂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多重優惠政策疊加,使東興成為中國開放政策最富集的經濟區域,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投資的熱土。
先天的資源優勢為東興紅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讓企業與產區先行了一步。但2008年的經濟危機,也讓這里的企業遭受打擊。材料價格下跌,紅木家具滯銷等問題,讓原本近300家紅木企業,僅剩100多家。2008年是紅木產業的一次大洗牌,很多經歷過此次洗牌的企業對此仍心有余悸,許多企業開始反思、調整,尋求“破冰”之策。雖然材料、價格、人工成本,以及邊貿旅游資源讓東興的紅木產業占盡天時、地利。但在2008年以后,東興紅木產業的發展的步伐為什么慢了下來?
除大環境的影響,產業優勢更像一把“雙刃劍”影響紅木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東興的產業經營格局以貿易、粗加工、簡加工為主,前期利潤豐厚。但在市場逐漸以品牌、個性為主的時代,東興的紅木產業逐漸出現同質化現象,并逐漸進入供貨商角色。在市場風云變化莫測時,一線消費者逐漸退出了東興的紅木家具市場,這使東興與一線消費者之間最直接的溝通渠道受阻,信息傳遞不及時讓產業發展節奏放緩;另一方面,東興的紅木產品被全國各地同業者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利潤空間被擠壓也是阻礙東興飛速發展的因素。
與其他產區相比,東興紅木產業的發展步子放慢不少。2008年以來,僅從事紅木貿易的企業感到危機,而長期關注外界市場的先覺企業逐漸意識到紅木家具不僅是家具、商品、產品、貿易品,更是中國的傳統家具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他們開始改變思路,做實業,做加工及深加工,發展特色產業。
2014年,東興的紅木企業有近千家,加工企業160家,紅木產業直接從業人員13000多人。在全國紅木市場普遍遇冷的情況下,東興的紅木產業也面臨嚴峻考驗。但企業積極應對,不斷尋找突破點,涌現了一批思想敏銳、品牌實力雙優的先鋒企業。
比如,以家家鴻為代表,注重打造品牌文化的先鋒派企業;以永豐為代表,注重現代化營銷策略,打造核心產品的實力派企業;以南森為代表,注重材料與工藝雙重打造的優勢派企業;還有像陳園這樣歷經風雨的老品牌企業,步子走得越發穩?。贿€有包括京島、萬春、晉雨、創元、馳風、觀福、東盟雅鑫、信德、德勝、正鑫、小寧、隆興、騰駿、君锳、樺麒、宋氏、亨艷、華平、富軒、雅俗閣、大森林、東山等紅木企業,也遵循著自己的特色,不斷開拓創新,并通過商會打造東興品牌,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與此同時,東興市政府大力扶持東興紅木產業,推出多項優惠政策與舉措,如規劃用地,建立保稅倉,建設中小企業紅木加工展示園區,搭建完善紅木產業發展平臺等利好政策,以減輕紅木企業壓力。人心所向,正是東興紅木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東興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改革大變局時代。
2014年,中華文化促進會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專家到東興市考察后,充分肯定了東興市紅木產業發展的成績,并決定將2014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理事會年會暨2014中國紅木行業年度盛典在東興舉辦,并擬向東興市授予“中國紅木旅游之都”的稱號。
東興之興,指日可待!(姜瑩瑩/文 朱方剛、劉珂/攝影)
(來源: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