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體都對“國民日本瘋搶馬桶蓋”事件進行了時事評論及報道,同時還爆出了在日本購買的天價大米也是中國產的。一斤大米、一個中國制造的衛浴產品,出國巡游一圈后,為什么會這么火?從中,衛浴企業應該做出那些反思?
中國游客在日本瘋搶來自中國的商品,并不意味著他們上當了。因為,這些商品上了日本商家的貨架,已經達到了日本的相關檢驗標準。而且人家也沒有把“made in China”換成“made in Japan”。這份誠實和自信,就是國內不少商家所不具備的。購物買放心,不是最起碼的嗎?中國的建材商們,你們看到了嗎?
更滑稽的是,許多在日本瘋搶商品的人,也知道有些商品來自本國,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上述所說的質量保證,另一方面是同樣的商品,在國內買還比國外貴得多。北京游客尚女士春節期間去日本旅游,回國的行囊中就有包裝上清晰地寫著“中國制造”的馬桶蓋,但在她來看,在日本買馬桶蓋大約會比國內便宜三分之一。這至少讓笑這些出國游客傻的人,無法在羨慕妒忌恨下找到嘲笑的理由。
中國制造應該有更大的雄心,應該有另辟蹊徑的創新能力,而不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如果總是沿著別人的路追趕,我們將永遠是個小跟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逆襲”都是起步于臨摹,成功于超越。
我們沒理由指責那些選擇買外國貨的國人,全球化的時代,他們有這樣的條件和權利。幾乎沒有人會相信,光靠愛國主義,或者靠抵制外國貨,能夠支撐、成就中國制造。中國制造的整體實力仍不夠強大,其形象建設更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只要品質過硬,一定會贏得市場。
但也必須指出,那些選擇去支持國貨的人,是可敬的,值得鼓勵的。如果品質、功能、價格等區別不大,我們呼吁中國人都選擇中國貨,這是愛國心的具體體現,為國貨自強爭取時間和空間,這是普通百姓為國家并不難做出的一點個人貢獻。
全球化的競爭是無情的,每個民族和國家憑借各自的天賦、努力和機遇,通過競爭、合作、擠壓和碰撞,逐漸尋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