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在會上。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何龍 許業周 攝
“要不要給孩子打疫苗?”“打疫苗會不會有危險?”這些讓家長們糾結的問題,背后潛藏著的是對疫苗安全的信任危機。雖然乙肝疫苗疑似致死事件得到官方否認,但是公眾的疑慮依然存在。該拿什么拯救疫苗的信任危機?省政協委員們建議,從嚴管、建立合理的救助補償機制等方面來破解當前的疫苗信任危機,讓整個社會“大衛生”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對疫苗安全存疑不敢接種是“因噎廢食”
去年年底的乙肝疫苗風波讓老百姓對疫苗安全打上一個問號。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對全國10省份的一些地區監測顯示,事件發生后,近一個月以來,免疫規劃中,乙肝疫苗接種率下降30%,其他疫苗接種率下降15%。調查顯示,3成家長對接種疫苗產生猶豫。
在省政協醫療衛生界的委員們看來,因對疫苗安全存疑而不敢接種疫苗是“因噎廢食”。
“從醫學角度上說,疫苗造成過敏性死亡的比例很低。而且疫苗上市過程很‘艱難’,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臨床驗證,因此疫苗的安全是有保障的。”省政協委員許四虎表示,沒有疫苗是百分百安全,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對特定的、基礎性的疾病起到很大的預防作用。省政協委員唐冬生也認為,疫苗行業是較為規范的,即使有個別出現不良反應的案例,也不能抹殺整個行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委員們還對不接種疫苗的危害有著深深的擔憂。“如果不接種疫苗,導致的后果更加嚴重。比如脊髓灰質炎疫苗,如果大家都不接種(服食),脊髓灰質炎可能會傳播開來,大量患者出現,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百姓可能關注的是自己的問題,但是疫苗接種是關注到整個社會問題,最后還會影響到每個社會的個體。”唐冬生說。當然,對于很多老百姓而言,脊髓灰質炎似乎很專業的名詞,而將之轉換為感染后造成的后果——小兒麻痹癥,唐冬生的擔憂或許會引起更大的共鳴。
將嚴管鏈條拉長到生產運輸保存全過程
在采訪中,多位委員建議,應把疫苗安全裝進“嚴管籠子”里。
許四虎認為,打消公眾對疫苗的疑慮,最關鍵的是對疫苗的安全進行嚴管。這就要求對生產廠家的資質進行更嚴格的認定,對產品進行更高頻次更合理的抽查等。省政協委員林海海也指出,目前疫苗安全問題有可能出現在運輸等環節:“當前在疫苗的運輸、保存等方面的要求是否不夠精細?對規范運輸保存的監管是否存在缺失?”林海海建議,要嚴格管理疫苗的生產、運輸、保存全過程,讓疫苗從出廠到接種整個鏈條都是安全可靠的。
與嚴管配套的,必然是嚴懲。省政協常委王理宗表示,一旦疫苗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必須對疫苗廠家進行嚴厲的懲處:“防病的疫苗如果變成致病的或者是因無效防疫導致嚴重感染的企業,應該列入黑名單,不再允許進入該行業,并且要防止換個‘馬甲’又重新生產。這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制度。”
第三方鑒定或跨省鑒定提升民眾信任感
既然疫苗不可能百分百安全,那么對于小概率事故的受害個體而言,怎么才能得到最及時的幫助呢?委員們認為應該建立合理的救助補償機制。省政協委員趙樹培認為,一旦疑似疫苗安全事故出現,一定要采取緊急措施進行救助,同時及時組織專家對個案進行鑒定,避免社會、家屬的誤解。這樣的救助和鑒定應該形成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規范。許四虎表示,如果確實是因為接種疫苗給接種者造成傷害,那么國家層面要建立起規范的救助和補償機制。
而對于一些受害者而言,也存在傷害鑒定難、求救無門或者對鑒定調查結果存疑的情況。許四虎建議,在疑似疫苗安全問題出現后,國家可授權或委托第三方來進行鑒定、調查:“可以由社會人士、醫學、法律界人士來共同進行鑒定、調查,作出判斷。第三方的客觀判斷將有助于提升老百姓信任度。”而趙樹培則建議,可以探索跨地區鑒定、調查:“這樣既可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鑒定、調查,也可更好地提高可信度。”(特派記者 周元春 任琦 李世卓 涂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