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生活抑或迫于壓力?
對于“酷摳族”,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專家委員何韻蘭在微博上公開表示支持,認為他們是“前瞻的個性的生態的,也是更貴族的消費安排”。“我很奇怪,為什么不可以在街頭吃個燒餅,騎上自行車去聽瓦格納的歌劇?為什么不可以幾十塊錢買點材料自己創設個性拎包呢”?
不過,有網友評論,擔心過分“摳門”無助于拉動消費,認為“酷摳”主張的“自己動手”,反映出對工業化生產商品的不信任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分析指出,“酷摳族”源于對未來預期的恐慌及憂慮,也反映了當下社會的住房、醫療及教育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他認為,“酷摳”的存在與不同地域也有關,較多地出現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區域。在物價上漲、房價不跌、工資不漲的“漲無忌”背景下,“酷摳”的出現多少有些無奈。
對此,記者采訪的多位對象都表示,優質生活與節約、環保并不矛盾。家住廣州白云區的“學做酷摳族”,在微博上擁有眾多粉絲,時常發布“酷摳妙招”等有關信息。他告訴記者,很多“粉絲”@他,說自己成為“酷摳族”以后,生活反而更加多姿多彩。“旅行住青旅,可以認識新朋友,去圖書館借書,想起大學時代的快樂......”(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