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的就業難主要是表現在結構性矛盾突出,即,大學生綜合素質、社會觀念和社會實際需求的錯位。
此外,記者了解到,大城市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偏遠山區不愿去,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在大學生中小城市就業創業(晉江)論壇上,《蟻族》主編、外經貿大學副教授廉思說,大學畢業生趨向大城市就業是城市化過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現象,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這個趨勢,國外也有“蟻族”現象。中國社會存在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的傳統觀念,很多從鄉村出來的大學生自身還承載著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會有類似“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
調整結構解決源頭問題
據了解,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當前福建省一些地方推出了職業見習制度,即由人事、勞動、財政部門牽頭,組織企事業提供工作崗位,有計劃地讓待就業的本地生源畢業生進入企事業單位,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進行見習工作的實踐性活動。
廈門市這項工作已開展多年。根據最新舉措,進入企業的見習學員,生活補貼標準為每天45元,其中財政撥付的各類見習補貼標準為每天37元,見習單位承擔的補貼標準為每天8元,以上補貼每月按30天計發。同時,企業每接收1名廈門生源見習生,并及時按規定為其辦理就業接收手續,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按實際接收人數給予每人200元的一次性獎勵。
職業見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經驗的缺乏,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搭起了一個有效的溝通平臺,為大學生找工作提供了及時的幫助,但專家們也指出,此舉并非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
“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應該多措并舉,緊緊抓住源頭問題不放。”專家指出,大學生就業難,雖然受到觀念、教育滯后等問題的影響,但人們更應該看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從根源上破解就業難和招工難,以實現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良性互動。
記者了解到,為了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福建省將通過實施畢業生服務基層項目和基層緊缺人才補充計劃,拓展政策的導向作用,同時,健全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在政策、措施、資金上予以保障,引導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和生產一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