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蘆云說,這樣的情況已經夠省了,隊員培訓從外邊請來的老師都是免費的,去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培訓機構也會給他們便宜很多,像今年去孟津的支教隊聯系了洛陽的愛心車隊,又省了一筆錢。
鞠明興也坦言經費是個大問題,每年都會向學校申請項目,如果該項目立項可以獲得學校1500~2000元的經費支持,但這些錢也不足以支持一個團隊的發展,若是沒有立項,則會沒有任何資金支持。
陳鑫是小白鴿義工隊今年去青海省雜多縣第三完小支教隊的隊長。陳鑫告訴記者,他們這次支教,每個人的往返路費就近千元。作為一名大學生,他們本身還沒有掙錢的能力,但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卻不得不自掏腰包。
令隊員們欣慰的是,雜多縣第三完小對他們的到來給予了熱烈的歡迎。“學校安排我們到食堂免費吃飯,在學生宿舍住宿,還提供了被褥等生活用品,為我們支教作足了保障。”陳鑫說。
雜多縣第三完小的巨占元校長對前來支教的鄭大學子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學校本身就缺乏音樂、體育、美術老師,這些大學生經歷了3天的奔波,跋涉2500公里來到這里,克服高原反應,為孩子們帶來了歌聲,帶來了舞蹈,帶來了彩色的世界,他非常感激。
鄭州大學數學系團委書記王永剛非常支持學生們的假期實踐活動,談及學生的活動經費問題,王老師坦言,學校和院系不能承擔全部費用,尤其是一些省外的項目。作為一名指導老師,他也只能盡自己力量為學生爭取更多的經費支持。除此之外,每年開學后學校會對暑期實踐的優秀團隊進行表彰,河南省屆時也會有相關評選活動。
入不敷出,支教團隊怎么保證正常運行呢?
蘆云說,他們只能自食其力。臨近暑假,團隊的隊友會一起去撿塑料瓶賣錢,在校園里撿,到同學宿舍收,中午吃飯時間,下午放學后,處處可見他們隊友的身影。
蘆云告訴記者,情況好時,一個大瓶子能賣一毛五,一個小瓶子一毛錢,情況不好時大瓶子一毛錢一個,小瓶子三個才一毛錢,撿瓶子每年能收入400元左右。
“即使遠遠不夠,我們也要努力,為了支教,為了獻愛心,也為了鍛煉自己,了解社會。”盧云說。
支教本身,單有愛心遠不夠
每年的暑期支教時間大多在半個月左右,時間短,常常是與孩子們剛剛熟悉就不得不離開。
洛陽師范學院的揣平在2011年暑假參加了支教活動,當時她負責二年級學生的暑假作業輔導。揣平說有些小孩特別調皮、難管,耐心勸說不行,訓斥又怕傷害了他們,這讓這些沒有管孩子經驗的“大學生老師”感到有些頭疼,情況最差時,45分鐘的課堂時間,她需要用20分鐘來維持秩序。這樣的情況過了一周左右才有所改善。
河南某大學團委一位多年負責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老師認為,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好,光有滿腔熱忱是不夠的,支教者本身存在的問題才是對志愿者最大的挑戰。“在支教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志愿者都會經歷一個從興奮激動,到分析思考,再到懷疑自責的過程。”這位老師說,“當瓶頸期來臨,現實的苦悶,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都讓他們在義務支教的路上搖擺不定。”
河南大學的牛彥平同學坦言,當自己站上講臺時會發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適用的絕不僅僅是藝術的舞臺,面對真正的課堂與教學,毫無經驗的他們很容易受挫。
牛彥平告訴記者,自己就曾無數次想過退出支教組,因為她覺得,就目前自身能力和知識來看,教給不了孩子們有用的東西。而且,許多前去支教的同行者,都表示曾經在孩子們求知的眼神里無地自容。
參與支教活動的時間一般為一年,每當有新同學新成員加入,老一屆的學生就要讓出支教的機會,這讓這些老成員無法將自己積累下來的經驗更好地運用到支教活動中去。銜接的裂隙,使支教活動出現某種意義上的斷層。而人員的流動,又會讓孩子們難以敞開心扉,接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