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一時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有人拍手稱快,有人嘆氣搖頭。
大學語文是給中文專業以外其他專業開設的公共課,無論是開設這門課的校方,還是各專業的大學老師,抑或上這門課的大學生,好像誰都沒有把這門課當回事。東方網載,“在不少高校教師眼中,大學語文課不過是‘小兒科’,教學甚至不必使用教材,老師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學生在臺下記好筆記即可”。據人大管教學的負責人講,大學語文是人大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連續多年的學生評價都是倒數第二。
我覺得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應該主要限定在語言、文體、文風三個方面。語言這一層面著重于語言表述達到準確生動,運用語言進行思維達到嚴謹縝密,以及對漢語語言美感具有敏銳感受;文體側重于各種文體的特點與風格,特別是論說文體的規范和寫作要點;文風側重于各種語言風格的品味和欣賞。各種文體風格的細膩辨析,甚至從數學論文中也能感受它那簡潔單純的美學特征。
一門兩個學分的大學語文課,顯然不能承受“救救我們的中華文化”的重任,也不可能靠它來“復興我們的母語”,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衰微和我們母語的冷落,有其復雜的歷史與現實原因,中華傳統文化如果真的值得復興的話,也需要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一個窮教師怎么可能挽狂瀾于既倒?但是,既然命中注定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大學語文雖然不能讓“我們的母語”復興,但它可能讓大學生由欣賞自己的母語,進而熱愛自己的母語,并最終學會自如地使用自己的母語。
把大學語文重新定位以后,它兼備工具性、實用性和審美性,除中文專業外的所有大學生都應作為必修課,讓大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感受母語魅力,提高思維能力,掌握專業學術論文的規范與技巧。這一方面要求教大學語文的教師具備寬廣的知識結構,敏銳的審美能力,高度的教學技巧,另一方面又要求校方的重視,要求學生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慢慢培養自己對母語的濃厚興趣,樹立學好母語的毅力、信心和恒心。(戴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