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有一所學校被曝出學生吃飯都得“刷”手機,而且還必須使用特定的手機,否則你就得餓肚子。根據央視的調查結果來看,學校與電信企業之間存在不正當關系,雙方之間合謀,從而在學生身上榨取利益。(11月4日 央視網)
顯然,這個所謂的“免費手機”,實際上是一部“霸王手機”,而學生的個人利益和消費自由,被這個“霸王手機”綁架了。學校和電信聯手導演的這個“利益雙簧”,通過給學生“定制”話費,學校和電信可以分享多達300多萬元的“蛋糕”,雙雙賺得缽肥盆滿。
根據《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的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而這家學校利用壟斷地位,強買強賣,內外聯手從學生身上逐利,明顯違背了市場規則和國家相關法律。然而,學校利用“霸王手機”綁架學生利益,表明功利的思維已深入部分教育人員的骨髓。當教育權漸漸異化為管制權,觸及的兩處“要害”——關于利益沖動與人身自由的邊界,關于教育權力與學生私權的博弈,也讓學生“傷不起”。因此,學校與電信導演“利益雙簧”,大行非法逐利之惡,當引起教育部門及學校警醒與反思。畢竟,學校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既要授業更要傳道,而不能不務正業,變身為手機運營商。(張連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