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留學回國者眾 就業如何保穩
2021年春招大幕即將拉開,由于疫情帶來的影響尚未消除,909萬應屆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在相關報道中,部分媒體特別提到了越來越多的出國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就業,加劇了就業競爭的情況。這一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促進了留學人數的穩步增長。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人才的國際流動相對不平衡,流出、流失嚴重。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的蓬勃發展,國內就業、創業環境優化,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斷攀升。根據教育部官方統計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251.8萬,學成回國人員201.3萬,占比超過80%。2020至2021年,受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及部分國家就業簽證政策收縮的影響,預計今年海歸就業人數還將有所增長。
高校應屆畢業生和海歸人員在就業市場上比例的增加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結果,也是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表現。相對于數量本身,我們更應該關注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以及當前就業仍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制造業、服務業普工難招,技術工人短缺,海歸群體雖在自貿區、跨國企業等受到青睞,但從就業的熱門專業、熱門城市等幾個指標看,其同國內畢業生表現出基本趨同的結構矛盾。所以,其中核心的問題在于圍繞“就業優先”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
擴大就業規模需要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挖掘新崗位。比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在“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就是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人力資本健全教育培訓、勞動用工、創業創客、健康保險、知識產權等系列產業鏈,形成新業態。同時,依靠科技創新“補鏈”“強鏈”,創造新崗位。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服務就業人群本身創造就業崗位。人力資本產業的發展還可以探索人才金融服務模式,為人才創業提供資本保障,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專項補貼、減稅等辦法支持勞動力市場的建設。
結構優化需要就業前端的積極配合,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機構要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這樣幾個問題是由目前的就業結構提出的,應該成為引導培養模式改革的問題意識,比如,高校如何平衡基礎研究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比例?如何借專業學位教育改革東風促進產教融合?什么是中國特色的學徒制?職業院校如何靈活回應人才市場需求,確?!坝袓徲腥恕保窟@些都是值得研究并需要馬上回應的問題。形成新時代的就業風尚,引導和鼓勵國內和海外歸來的有志青年更容易融入大展才能的事業中去。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