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暑期實踐精準幫扶“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臨近中午,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江堡村九組的小強(化名)家還是很冷清。“奶奶出去做工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家。”
2000年出生的徐州姑娘戚雅婷頓時感到一陣心酸。她是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大三學生。此行,她是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專程來看望小強。
小強的母親早逝,隨后父親離家杳無音信。如今,正在讀初二的小強和65歲的奶奶相依為命,是典型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戚雅婷是南通大學江海心悅健康公益中心的志愿者。2019年,在戚雅婷的建議下,該中心的志愿者利用假期走訪江蘇13個地市的部分事實孤兒家庭,為這些孩子進行心理評估、心理疏導和學業幫扶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務。
在今年3月召開的江蘇省“夢想小屋”集中建設推進會上,“江海心悅”團隊作為省內首家高校團隊入選“夢想改造+”關愛計劃,并現場發布了“心悅課堂”關愛服務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融合開展的心悅小課堂、心悅夏令營等活動,為事實孤兒的心理健康貢獻力量。
6月底,該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前往革命老區泰興市黃橋鎮,走訪當地的事實孤兒家庭。
望著老舊的墻面、堆滿雜物的屋子,戚雅婷心中五味雜陳。與小強接觸后,她發現,性格沉默內向的小強對陌生人有較強的警惕心理。小強說話的聲音很小,志愿者們常常要確認幾次才聽得清楚。
“要先打開他的心扉?!逼菅沛冒l現,在小強的臥室里擺放著一個籃球。她拿起籃球,開始詢問起小強的興趣愛好。提起籃球,小強就打開了話匣子,與志愿者也漸漸熟絡起來。
記錄個人情況、家庭健康狀況后,小強還填寫了心理健康評估表。志愿者將這些信息都記錄在案,并做成了“關愛檔案”,以便后續回訪。
連日來,大學生志愿者先后走訪了鎮江句容、泰興黃橋、鹽城東臺等革命老區。大學生志愿們每到一處,都會詳細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并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心理幫扶。
在鹽城東臺,南通大學預防醫學專業大三學生宗佳琪結識了14歲的彤彤(化名)。父親溺水身亡后,彤彤的母親改嫁,再也沒回家。如今,彤彤只能和年近七旬的爺爺奶奶生活。
由于年齡差距過大,祖孫兩代人之間缺少有效溝通。爺爺沈遠洪告訴志愿者,彤彤幾乎不跟他說話。在沈遠洪的印象中,彤彤沒什么朋友,也從來沒有邀請過同學來家里玩。給予彤彤心理健康幫扶首先要打開她的心扉。
此外,他們還向東臺團組織了解了小朋友家的相關情況。原來,當地團組織幫助裝修了“夢想小屋”,還發動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結對幫扶。
大學生志愿者宗佳琪也是東臺人,她拍著小朋友的肩膀說:“你好啊,小老鄉。”看著眼前的大姐姐,彤彤笑了。彤彤的學習成績并不好,她因此感到十分自卑。“爺爺奶奶讓我初中畢業之后就回來種地,可我還想上學。”彤彤說出了家里矛盾的“導火索”。
得知相關情況后,志愿者們分成兩隊,分別對彤彤與爺爺奶奶進行溝通。在心理疏導中,宗佳琪發現,由于親情缺失,彤彤大多時間都沉溺于網絡,很多時候都在玩手機。
宗佳琪隨即添加了彤彤的微信,并表示愿意通過視頻的方式幫助孩子補習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傾聽她成長中的煩心事。在志愿者的疏導下,爺爺奶奶的態度也有所轉變,表示以后會注意溝通方式。
今年暑假,南通大學計劃招募50支志愿服務團隊深入全省各地,開展針對事實孤兒的幫扶行動。目前已成立30支志愿服務團隊。
2001年出生的揚州女孩朱文迪是該公益團隊的負責人。如今,她成為小強的“筆友”。課余時間,朱文迪經常通過微信了解小強的最新狀況,與他溝通、為他解答學習中出現的困惑。交流中,小強這樣寫道:“感謝文迪姐姐!下次來時,你教我數學題,我教你打籃球。我們互相進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