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畢業生就業求職“加分項”
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21屆畢業生大型雙選會現場,畢業求職的學生手里多了一份特殊的履歷材料——“第二課堂成績單”。
“您好!這是我的第二課堂成績單,上面清晰記錄著我過去4年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情況,也真實反映了我的綜合素質能力。”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本科生陳美如,是學校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后的首屆畢業生之一,面對招聘單位提出關于素質能力的問題時,她自信地將專屬的一份第二課堂成績單交給招聘人員。她相信,這份一直陪伴她成長的成績單,會成為她這次面試的加分項。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本科生自主發展計劃為基礎,針對學生在個人發展方面的普遍需求,仿照第一課堂形式,科學設置第二課堂課程類別,細化學分學時認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團委書記季林海介紹,這樣是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給每位學生全面發展進行成長性記錄,是學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深度融入教育改革發展、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大局的一項舉措。
科學設計課程,成績單將被放進畢業生檔案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學校以本科生自主發展計劃為基礎,于2018年1月制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實施細則》和配套管理文件,成立了由校領導任組長的項目管理辦公室,統籌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
“第二課堂成績單”針對學生在個人發展方面的普遍需求,共設計思想成長、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文體發展、工作履歷與技能培訓等5類課程。學生根據自身專業、能力、特長和愛好,自主選擇參加相應的第二課堂活動和課程,取得規定的學分。除工作履歷與技能培訓外,每類課程要求學生畢業前至少取得2個必修學分,最終成績單用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優入黨、就業面試等方面。
“第二課堂成績單”采用學分認證和學時記錄的方法,學分認證用于畢業資格審查,不滿足條件的不能畢業,學時記錄用于記錄學生第二課堂經歷。而且不僅記錄學生大學成長軌跡,還可以直觀地看到他們自身各項能力、及時查缺補漏的“第二課堂成績單”,還會被放進畢業生檔案。
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認證平臺,有過程式評價、結果式評價、綜合式評價三種評價體系。分別是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真實記錄,學生取得成績、成果的客觀認定,學生進行過程與結果的綜合考量。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評價體系,激勵著我們全面科學地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有效幫助‘營養不良’的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欠缺的‘營養素’,合理調整營養搭配,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該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2017級褚進磊說。
從“水課”到“金課”,讓每一個學生有收獲、有成長
“讓每一個學生在高質量的第二課堂活動中有收獲、有成長是我們開展第二課堂工作的初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團委副書記劉會軍介紹,初期不少學生給第二課堂貼上了“不感興趣”“質量太差”“單純為了學分”“影響第一課堂”等標簽。
如何提高第二課堂活動質量,建設能夠滿足現實需求的第二課堂工作體系?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聚焦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求,拓展設置4必修+1選修的五類第二課堂課程,同時每年協同校內職能部門、教學院部、學生組織等統籌第二課堂供給,制訂第二課堂課程表;聚焦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創新性試點構建“共同制訂、協同實施、資源共享、互為支撐”的專業第二課堂培養方案;聚焦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依托學生社團組織,實施學生社團“百千萬培育工程”,制訂《社團課程培養方案》,打造社團精品課程;逐步形成了“5+2+N”的第二課堂課程項目體系。
通過一系列舉措,學生們眼中的“水課”不斷減少,受追捧的“金課”逐步增加,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與獲得感明顯提升。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三下鄉社會實踐”等重要第二課堂活動、比賽中不斷取得豐碩成果。
“第二課堂成績單”不光在校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畢業求職中,也逐漸成為用人單位人才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支撐。
2021屆畢業生大型雙選會上,不少企業表示,“第二課堂成績單”展示的內容全面,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能夠更詳細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招聘人才時對其能力有基礎的判斷,從而決定崗位的分配。
打造學子了解、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第一平臺”
“用信息技術手段服務學生教育培養”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深刻理念。
為推進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記錄規范化、數據安全化,2019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全校范圍內啟用學校自主設計、量身定做的“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管理系統——“石光”。
該系統分為網頁端和微信小程序端,使用學校統一身份認證,針對不同角色設置不同功能,學生可以方便地進行活動報名、學時轉換、查看成績單等。教師、輔導員、學生組織負責人可以查看、分析學生數據,對學生參與活動進行更全面的指導。
“石光”網絡管理系統的推廣使用,明確了第二課堂“管、評、辦”責權分配,從第二課堂全流程管理、客觀記錄評價、激勵機制落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撐,實現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全程化培養和記錄,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不僅如此,該系統與學生信息系統、教務系統等實現“互聯互通”,打破“數據孤島”,為學生綜合評價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
自2018年3月實施以來,學校共發布第二課堂活動超過1萬個,參與人次超過百萬,實現了本科學生全覆蓋。如今,“石光”每天的平均訪問量超過20萬次,已經成為該校學子了解、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第一平臺”。
曲曉琳 鄧云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