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筑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思政教育新生態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幾個詞的關系:公正、平等與歧視,自由與安全,普遍聯系與命運共同體,從而思考我們面對疫情的態度和責任,以及‘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這句話的內涵。”近日,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永根在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上,講述9月份廈門本土疫情暴發以來一個個鮮活的抗疫故事,引導學生感悟疫情下的責任與擔當。
這樣的抗疫故事課現在已經成了廈門理工學院學生的必修課。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編寫《抗疫故事匯編》作為教輔材料,全體思政老師結合各自主講的課程,將抗疫故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引領學生進一步感悟偉大的抗疫精神。
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林進川介紹,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通過創新課堂主渠道、培育校園主陣地、筑牢網絡主戰場等多種方式,構筑了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
深化思政課程改革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如何延伸到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黨的組織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這是不久前廈門理工學院“廈理工馬小青”實踐隊的調研主題。為了做好這個課題,實踐隊在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葉雪梅的帶領下,冒著酷暑深入探訪廈門廈港街道下沃社區貓仔街商圈聯合黨支部、海洋新村小區黨支部,與當地商戶、居民、社區工作者交流,實地感受黨建引領在社區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創新思政工作方法,深化思政課改革,在全校各年段開設“學習新思想”專題課程,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改變“我講你聽”教學方式,使思政課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為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廈門理工學院組織“改革開放40周年”“傳承五四精神”“新征程新青年新使命”等主題的學習研討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考察實踐活動等,有效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廈門理工學院還成立了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中心,開設“課程思政工作坊”,啟動課程思政動員宣講系列活動,立項校級“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讓“思政小課堂”連上“社會大課堂”“時代大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1年6月,在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中,廈門理工學院“研究生綜合素質養成與實踐”榜上有名。
建設向上向善文化
“最近我值夜班比較多,好在有免費超市,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廈門理工學院保安老林說著從愛心超市取走了一盒方便面。愛心超市是廈門理工學院落實“愛心廈理工”行動計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創新載體。超市24小時無人值守,全校師生員工都可進入超市自助捐贈和免費選用相關物品,近一個多月來,已收到捐贈物品800多件,送出愛心物品400多件,把好事實事辦到師生心坎上。
近幾年,類似這樣突出師生主體,貼近師生實際開展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入人心的舉措在廈門理工學院層出不窮。
通過開展“春季四大行動”,師生共同植樹護綠、共同潔凈家園、共過主題黨日、共享心理關愛,以及建設愛心廈理工,開展愛心系列行動等,進一步營造了溫馨友愛的校園文化;通過評選“育人先鋒”“青春榜樣”、舉行“十三五”時期內涵建設優秀人才表彰會,以及首次召開“三風”建設大會,弘揚優良作風教風學風,進一步凝聚了榜樣先行、鑄魂育人的強大正能量……這些看似平常,但意義深遠的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廈門理工學院廣大師生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獲得感、幸福感,為推動學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和諧、厚實的思想文化土壤。
營造健康網絡生態
“疫情暴發,取消堂食,又正值夏季,宿舍樓下保潔人員工作量大大增加,請學校為他們增加帳篷,我們學生也努力做好垃圾分類,減輕他們工作量”……9月份,廈門本土疫情暴發以來,在學校微信平臺《講述抗疫感恩小故事》欄目中,除了分享感人的抗疫故事外,學生們還為做好抗疫工作獻計獻策。
微信平臺這樣良性的互動得益于廈門理工學院多年來積極開展網絡教育引導。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把網絡育人作為推進全員育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精心打造“廈理工e起來”微信平臺,設立了“小吐槽”“贊一個”等十多個針對性強、服務育人范圍全面的交互社區,在幫助、服務學生的同時充分融入學校思政教育理念。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校通過“廈理工e起來”征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線索,今年3月至今,累計解決師生各類訴求問題2500多項,搭建了學校為師生辦實事、解難題的“暖心橋”。
截至目前,“廈理工e起來”微信平臺自發關注的注冊用戶超7.3萬人,總訪問量6469萬多人次,日平均訪問量達2.7萬人次,構筑了校園意識形態新高地,營造了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育人生態。(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徐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