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厚植創新沃土引才“匯鹽”
前不久,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創業獎”評選表彰活動中,90后江蘇鹽城創業青年漆斌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從2015年開始創業,4年后其公司落戶鹽城。從此,公司發展猶如插上了翅膀。
如今,基于共同打造城市IP形象的愿景,與漆斌建立合作的企業客戶已突破700家。“我希望通過IP形象設計及文創產品創作,讓人們更愉悅、生活得更美好。”在漆斌看來,鹽城作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對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給予了尊重和禮遇,創業成本低、政策扶持力度大,都成為鹽城招攬青年才俊的“金字招牌”。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大批像漆斌這樣的青年人才來到鹽城施展才華。
“選擇一座城市,愿不愿意來,考量的是發展的機會平臺;愿不愿意留,考量的是內心的認同歸屬。”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說,“今天的鹽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求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招才引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成就人才。”
在異鄉,如家鄉
西安交通大學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金鑫在學校時,參加了一場鹽城名校優生“匯鹽行動”專場講座,當時他就感受到了鹽城對人才的重視,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考慮得周到精細。初到鹽城,他感受到鹽阜大地的歷史積淀和創新活力,“這里比我想象中更美,交通也很方便,坐高鐵回老家不到兩個小時。”
堅持專業對口、本著人崗相適,金鑫被分配到鹽城國投集團計劃財務部工作,并擔任副經理一職。讓金鑫感動的是,單位專門給他們配備導師,量身打造培養方案。當地還專門協調其妻子到鹽城工作,“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
“兩室兩廳,兩個人住,家具家電應有盡有,拎包即住。”在位于鹽城市亭湖區的青年人才公寓里,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黃新杰興奮地拍攝視頻分享給家人。
老家在外地的她被鹽城優渥的引才政策吸引而來。小到生活補助、租房補貼、交通補貼,大到購房安置……這里精準務實的政策兌現、無微不至的服務關懷,“讓我的家人打消了疑慮,也讓我沒有了后顧之憂。”黃新杰說。
2020年年底,鹽城啟動招引名校優生的“匯鹽行動”,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的長遠需要,推出“硬核”舉措,拿出“真金白銀”,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該市專門制定“十四五”青年發展規劃,關注青年婚戀、就業創業、青年人才建功高質量發展等。截至9月底,鹽城市今年累計引進高校畢業生3萬余人,其中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1241人。
青年人才聯誼活動一直是鹽城各級團組織重點打造的工作。2017年以來,他們組織開展了青年人才聯誼活動共計100余場,為近2000名青年人才提供聯誼、相親交友平臺。
強磁場,聚鳳凰
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院長李愛民沒有想到,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在鹽城工作生活了近10年。研究院入駐鹽城環保科技城以來,匯聚人才隊伍,專注科技研發,熱心行業服務,力推成果轉化,一大批有志青年在這里一展抱負。
目前,研究院在鹽城的全職人員有近200人,擁有1萬余平方米的空間載體,在鹽城孵化的企業有10多家,“我們得到了鹽城政府的大力支持,產學研用成果豐碩。”他說。
國內合成生物學頭部企業藍晶微生物CEO李騰是清華大學生物材料學博士,入選鹽城“黃海明珠人才計劃”。在考察全國30多個城市后,2020年年底,這個萬噸級工廠最終選擇在鹽城濱海落地。
“在合作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鹽城人很拼,也很務實,效率快、辦事流程短,令人刮目相看。”李騰說,回到北京,他也向很多人推薦過鹽城,“在鹽城創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今年4月,鹽城市重磅推出“升級版”人才新政——黃海明珠人才計劃,共包含6個方面33條“政策干貨”,計劃投入28億元,堅持人才引進與平臺建設并舉、發揮作用與優化服務并重,既大幅提升人才待遇,又統籌解決“后顧之憂”,極大地增強了各類青年人才的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
在前不久舉辦的鹽城第十一屆沿海發展人才峰會上,亮點紛呈的聚才碩果令人目不暇接。全國首創發布《企業人才創新活力指數》,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布《主導產業人才地圖》;14位院士、20余所高校領導、40余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100余名高校科技處長親臨現場……
產業旺,舞臺廣
80后潘璠在江蘇泰州長大,曾在上海求學,在蘇州工作,現在他來到鹽城創業,成了一名新鹽城人。
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畢業后,潘璠投身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和銷售領域。他所在的公司在蘇州是科創領軍企業,后來需要擴大規模,正好鹽城市鹽南高新區的工作人員到公司拜訪,并邀請他到鹽城考察。
標準化的廠房設施、智能化的辦公樓宇、熱情周到的配套服務……初次考察就讓潘璠感受到鹽城的魅力。“來鹽城一趟,我就吃了定心丸。這里不僅為我們搭建項目服務綠色通道,還愿意幫助我們引入資金,讓我們無后顧之憂。”
更加吸引潘璠的是,當地集聚了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生產制造企業,形成生態鏈產業集群。回到蘇州后,潘璠和同事感慨,鹽城有創新的沃土、廣闊的舞臺、優秀的同伴,是企業發展的理想之地,值得去。
2020年上半年,隨著一大批智能自動化芯片生產設備的進場,潘璠帶領著30人的團隊,把公司整體搬到鹽城。公司的主體研發和生產都落地鹽城,蘇州只留了一個辦事處。“今后我們將立足鹽城,力爭兩年之內年產值到1億元,盡全力打造鹽城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對鹽城霆善科技公司負責人沈玉陽來說,他創業所在的這個城市,如今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快速發展。鹽城到上海的高鐵開通后,單程只要兩小時……
他的公司也迎來了更大的機遇。2020年年底,公司在智慧警務和智慧社區方面,做到人臉識別系統細分行業全國第一。這名85后年輕人辛苦創業5年,公司目前正在積極做上市準備。“在鹽城創業,我們搭上了發展的高速列車!”他感慨道。
產是才之基,才是產之魂。在鹽城的產業版圖上,汽車、鋼鐵、新能源、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全面起勢,新能源和電子信息產業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華人運通、德龍、SKI、東山精密、阿特斯等一大批大項目強勢崛起,產業加速邁向中高端,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為各類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廣闊舞臺。(記者 李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