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廣西師范大學探索聯通本碩一體化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逐步構建起全方位的高校人文素養教育的育人機制。
談到培養目標的制定,廣西師范大學教授王彥表示,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是本碩一體化的,既考慮到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保持聯通性和發展性,又考慮到不同學科的人文素養層次,關注個體差異性,實現培養目標的個性化。
“不同階段的課程主題各有側重,本科階段突出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體育類等通識課程,碩士階段構建以哲學專題、文學專題、歷史專題、藝術專題等為主的“人文專題”課程模塊。”廣西師范大學教授李廣海介紹。
在教學實踐中,廣西師范大學強調“做中學”實踐體驗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手腦并用,通過體驗性的學習方式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又能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參觀雁山校區的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還是參觀甄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活動,我們都有意外的收獲,也在體驗式的學習中感受到《山海經》與《進化論》中的精辟論述,感悟人與自然、文化和諧共生的美妙。”學生張林海說。
據廣西師范大學副教授覃澤宇介紹,學校還在教學方法上順應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創新發展新時代“互聯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教學方式,充分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方式,構建“1+N”(一師多課堂)和“1+M+N”(一師多校多課堂)的混合式授課方式,讓人文教育的課堂真正變得“鮮活”起來。
廣西師范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同樣遵循本碩一體化的原則。“本科生的評價方式以匯報PPT、口語面試、展示攝影作品等為主;碩士生的評價方式以田野調查報告、小論文撰寫等形式為主。這種考核方式并不是“唯結果論”,與日常學習表現掛鉤,對我們來說更加客觀。”學生趙一航說。